2. Top-down vs. Bottom-up
听力是一种输入性技能,我们接收信息(听或读)往往会采取两种方式:从理解词汇语法等碎片层面进行微观操作(Bottom-up);或是掌握背景信息,运用经验进行宏观分析(Top-down)。这两种方法,我们形象得称第一种为Bottom-up,第二种为Top-down,由Rumelhart和Ortony于1977年提出。
上图形象得解释了这两种处理信息得方式。让我们想象面前有长城,而我们站在墙根拿着放大镜一个挨个儿端详砖块,很容易看清细节,却看不到城墙的巍峨全貌。反之,若我们居高临下,万里长城一览无余,虽然如此,我们也就端详不了古老砖块的美丽了。再打个比方,这就像观看一片森林和研究里面的一棵树。在自上而下的学习过程中,听者通过所听的文章整体印象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在自下而上的学习过程中,听者注意到的是单个单词、词组或连接词,通过把这些细节词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以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而当下我们在处理声音信息时,难免投入大量时间在操练文本中的词汇语法上,认为理清词汇语法就是听懂,而着重处理文本语言碎片的听力课堂更是让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什么样的听力课堂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呢?利用听前活动激活学生"图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那什么是”图示“呢?
3.Get students ready for listening
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会带上既有的知识和早先的经历来判断事物将如何发展。这些已有的经历和智慧我们叫做“图式”(Schema)。图式也会影响到我们对将要听到的声音信息的预期和理解力。我们的图式和听力内容越相近,也就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听力素材。因此,在听力课堂,通过使用听前活动来激发或者引导学生的图式,与听力主题相靠近。例如,一篇关于英国晚餐礼仪的对话,在听前活动中先询问或让学生讨论中餐礼仪,激发他们大脑里的相关图式,再介绍本次听力素材的主题:英国就餐礼仪。相信学生会抱着一探究竟的态度,充满兴趣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听力任务中去。听力中的语法词汇的教法其实也是一样,熟悉主题后,可以让学生brainstorm在听力中可能会出现的词汇句型,甚至学生可以自己编简单的对话,然后再听。这样一来,便是Bottom-up与Top-down的完美结合了。
Ending notes
将听力活动看作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流对听力任务的开展是非常有效的。有时个别细节能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有时我们对大意的把握有助于进一步对细节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听力课堂的一大挑战在于,教师往往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不同背景带着不同“图式”的学生。因此设计听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图式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听力课堂的成败和后续任务的展开。两种教学法并非不可兼得,更需要兼容并用。而作为语言教师,敲开学生耳朵的第一块砖,就是让他们对将要听到的东西有共鸣,有期待。
11月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基础外语教育》杂志作为学术支持、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协办的“2019第二届全人发展与智慧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