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魏勇著《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课堂精确得像仪表,封闭得像潜水艇,设计得天衣无缝。用金星的话说,完美。
但是很可惜,这么完美的课堂未必就是好课堂!一堂课到底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否能获得知识,这些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当一节课偏离了你设定好的方向,你会怎么做?听听全国特级教师魏勇老师不同的见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配合默契的公开课
可以说,一堂公开课就是一个教研组集体的心血。问题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学生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从来没有问过,总是觉得学生很热闹,举手回答问题也很主动。大家都觉得效果好,因为评价公开课有一个标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后来有一次,大概是2005年,我在成都参加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也是请老师上公开课。但是它有一个环节,就是上完公开课后,请学生参与老师的对话,学生谈他从这堂课中得到了什么。这次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课堂。结果学生的评价和我们老师的评价是不同的。我们老师觉得这个课很好,但是学生觉得这个课很乱。有的课我们老师觉得有问题,但是学生却能说出从这堂课中得到的收获。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课究竟是为谁上的?是为听课的老师上的,还是为学生上的?课堂的中心到底是学生还是我们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变成了以老师为中心。所谓的“以老师为中心”就是以我们台下的老师为中心,上课的目的变成了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个课上得好。但是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我们不要低估了学生,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是很懂感情的。老师在台上上课,他们知道自己有义务要配合老师,他们知道要尽量去揣测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所以说,我们原来那种设计得非常精确的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们上课的一个道具而已,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配合我们老师。这样的课我们往往给它一个评价,叫作配合默契。这样的课,好!
要我说,这样的课是师生狼狈为奸,共同做戏。以往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老师作秀的批评上,其实,学生作起秀来更自然,更具有欺骗性。你想,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怎样揣测老师的想法上去了,他自己的想法没有体现出来,自己的精神没有在这个课堂中得到伸展,他哪会有什么收获?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公开课被人批评、被人诟病的原因。
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常常不服气,觉得你无非就是上课时语言更流畅,更有表演天赋,无非就是你课设计得更好。很多名师都讲了公开课,但我们觉得许多课并不符合自己内心对优秀公开课的定义。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我们刚才说到的,我们的课堂中心是老师。我们只有将学生置于一个自然的、安全的、有意义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够放松下来,全神贯注地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出自己内心想要的答案。为什么学生需要安全感?实际上,我们上公开课的时候都发现,学生是有紧张感的——他怕说错。要想学生阐释自己的想法,就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好的老师在这方面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安全感。比如,武凤霞老师和窦桂梅老师,她们在这些方面都是很有特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松弛?就是他觉得有安全感。我们老师怎么给他安全感呢?首先,一开始提的问题难度不要大,要简单一些,让大多数学生都敢开口。一旦学生开口并回答正确,整个课堂环境就会产生一种安全的氛围。其次,多用赏识性语言。当然,学生可能回答完全错误,我们应该纠正他,不要什么都说好或对,但是我们纠正他时,不要用那种粗暴的语言。粗暴的语言一出口,其他的学生听了就打战了。他也会怕答不出来,受到很苛刻的评价,他就没有安全感。
开放的课堂,才是一堂好的公开课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然呢?关键是我们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不要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那种想法。如果说我们的公开课没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堂课是不好的。
什么叫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我们老师上课之前都要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是你能够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回答以及应对的办法吗?你不可能完全备出来,因为学生的脑袋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全部准备好,肯定有一些出乎我们老师意料的答案和问题。我认为,好的公开课不应该放弃这些和我们预设不相吻合的东西,而是马上对这些答案做出判断,如果有闪光点,立即找出闪光点,然后产生新的思考、新的争论,从而放弃自己的一些预设。牢牢地抓住学生临场生成的闪光点,将它放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乐趣。因为这一切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为了迎合老师而回答的,而且老师也没有显示出自己强势的地位,没有非要把学生带入自己的预设中。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就面临一个困惑:我们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怎么办?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我是在这个临时的火花基础上开展课堂还是回到我预设的方案上去?我觉得,老师你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原来的方案,而就课堂上一些有智慧的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呢?学生是敏感的,你没有用强势的地位去压迫他,他能感觉得到,他是愿意和你进行这样的对话的。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这个课堂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可控制的东西了,这就叫作不确定性。但是,精彩的对话往往就在这样的课堂中产生了,我们课堂的亮点就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是自然的,这样的课堂才有助于我们学生的精神发育。
我们作为成年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换个位置想一想:假设我是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是希望讲自己的心里话,还是希望讲老师心里希望我回答的话?显然我们都喜欢说出自己心里的话,然后和我们的老师、同学的观点碰撞,并在碰撞中获得自己智慧的成长和情感的涵养。儿童也是如此。所以,现在的好的公开课已经和几年前、十几年前的好的公开课不同了。现在,我们评价一堂好的公开课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剧本、一个优秀的演员那么简单了。
与原来的课堂相比,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开放的课堂。因为你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当中,原来的课堂精确得像仪表,封闭得像潜水艇。这两种课堂比起来,学生肯定更喜欢开放性的课堂。问题就是,课堂一开放,我们老师就感觉到不好驾驭了,这个时候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就出来了,我们怎么驾驭呢?所以说,开放的课堂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老师具备深厚的功底。
11月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基础外语教育》杂志作为学术支持、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协办的“2019第二届全人发展与智慧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