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1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迎来会议第二日。会议内容涵盖主旨演讲、校长圆桌论坛、大会总结及闭幕式等环节,多位权威教育教学专家围绕国际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全球教育治理等主题展开精彩分享。
主旨演讲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孟繁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民选分别从国际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范式转型及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方案与参与途径等两个方面作了主旨演讲,为国际教育理念革新与转型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
孟繁华:国际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孟繁华)
孟繁华指出,国际化视野下转变教育发展范式需要立足教育的本质功能,即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存方式,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阐述“半场理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同时期的教育报告,孟繁华强调,当前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思想基础和突破口是树立融合系统观、适应观、平衡观、发展观和合作观的教育发展生态观。在教育生态观的指导下,大力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学习共同体”作为国际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流思想,业已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同时,我们要通过“觉察”与“反思”,“跨界”与“混搭”,“回归”与“原始化”,实现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打破思维定势,提升创新性思维。
张民选:全球教育治理:理念、方案与参与途径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民选)
张民选首先从“治理”一词的演进与辨析入手,分析了“全球治理”理念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从“上海合作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也不断回馈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他重点分享了上海师范大学从参与组织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取得全球关注到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UNESCO-TEC)服务全球的实践案例。张民选表示,只要地方高校善于寻找机会和充分发挥相对优势,通过转变国际交流理念、强化国际发展意识、培养多重复合人才、用好特色学科专业、抓住国际合作机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照样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促进自身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 苑大勇)
主旨演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苑大勇主持。苑大勇表示,立足新时代,聚焦新问题,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理想,更要有梦想;不但要有要求,更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气,同时要争气;不但要有热情,更要保持一份心里的激情。教育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领域、新模式,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展现新作为。
校长圆桌
随后,大会进入圆桌论坛环节。中国教育报刊社编审、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刘华蓉博士,国家督学、国际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国际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王殿军,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国际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王广发,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柯马凯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校长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围绕“新时代国际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主题展开了探讨。中国教育报刊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刘华蓉博士主持讨论。刘华蓉认为,反复发生的疫情、进一步规范带来的阵痛、面对无人区时的探索和摸索,都给国际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在面对新的困难和困惑的时候,跳脱出来,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在更博大的视野和历史长河中,我们对今天面临的困难,对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对曾经的苦难辉煌、光荣梦想都会有新的感悟和考量。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国际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来定义的,推进国际教育要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走进时代的大考场,要继承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优秀积淀之过往,开创新时代国际教育发展之未来。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国际教育分会也期待和大家一起,继往开来,把国际教育这支火炬燃烧得更加光明灿烂,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类奉献。
林卫民指出,北外附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国际化特色:英语知识的学习变成了真正的语言文化学习,开展了多语种教学、双语教学,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同步推进。推进国际教育,首先要对国际教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国际教育不仅仅是留学教育,也是在普通学校里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学习。继续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国际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校长而言,办好国际教育,要注重从现场出发寻找突破点,要注重把小事做好。未来已来,要把握现在,扎实推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王殿军指出,推进国际教育,特别是面向中国孩子和华裔子女的国际教育,要注重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不能忽略中国语言的学习和教育,中文和英文同等重要;中国元素不光是让学生学习中国语言,还要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化和传统,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要守住中国传统和中国人的根与魂。同时,在学生素养培养上高度国际化,在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和评价方式等多个层面要借鉴国际化教育理念,不能把国际教育办成“洋应试教育”。王殿军建议,要加强对国际学校运转、教育内容的监管,改善国际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研究,注重开发中西融合、双语融合的课程资源。在新形势下,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坚持国际教育的立足点在育人,要真正为国家培育人才。
王广发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我国在全球的大国地位匹配,我国的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我们需要加快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更多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办好国际教育,要把握正确大方向,坚持办学育人出发点,坚持融合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北京王府学校在2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坚持国际国内教育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学校课程多元化、教师多元化、考试多元化,通过分级教学、分层上课,为学生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成长环境,充分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柯马凯谈到,京西学校是只面向在华外国人子女的“纯国际学校”,华裔学生比较少,帮助京西学校的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璀璨文化,是学校一直秉持并努力践行的办学理念。期待有更多中国在外留学归国的人士能够胜任国际学校教师,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学校师资的培养培训,这一点在疫情的背景下,更加迫切。此外,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在国际学校,在普通中小学也应该有体现,注重从小培养学生国际主义情怀,也应该是国际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会总结
国家督学、江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杨慧文作会议总结发言。
(国家督学、江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杨慧文)
杨慧文对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会议受到领导高度重视,会议议程安排紧凑、会议内容丰富充实,与会嘉宾紧紧围绕“新时代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的主题展开了精彩分享与热烈交流。嘉宾表示,本次会议进一步开阔了思路,增强了信心,明确了目标,凝聚了力量,增进了友谊,必将对推动我国的国际教育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秦惠民)
大会总结及闭幕式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秦惠民主持。他表示,全国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共话国际教育和初心使命,共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大会全程紧扣国际理念与实践的主旋律,面对实践挑战和理论问题进行国际比较借鉴,面向改革之需,回应发展之音,为实现下一个百年中国梦、教育梦目标注入了源头活水。我们期待能够和全体教育界同仁一道,瞄准前沿、顺势而为、行稳致远、再创佳绩,共同绘就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和国际教育的崭新篇章。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共进,砥砺前行。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仪式·2021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广邀国际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立足国家战略,拓展全球视野,推动国际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加强国际教育学术交流融通,探讨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全方位剖析了新时代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国际教育的创新发展出发,谈思路、绘蓝图、明路径,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开启新征程!
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协办。
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图片直播,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图片直播间,可观看大会精彩瞬间。
精彩回顾
2021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顺利召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