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兆泉:马太效应——再论为什么“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的关键

2017年06月28日

盖兆泉:马太效应——再论为什么“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的关键
盖兆泉(壮壮妈)
外研社高级编辑
资深新浪博主
曾出版《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注:本文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在少儿英语启蒙领域,我算是为“可理解性输入”大声疾呼的祥林嫂了,一遍又一遍地说,但似乎总得再说一遍。

在我看来,“可理解性输入”不仅是学术界共识,而且是非学术的常识——家长们可以想一想,你能靠裸听阿拉伯语广播学会阿拉伯语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认为把听不懂的英语音频当背景音乐放着,儿童就能从中习得英语呢?

一些不懂语言习得的儿童英语启蒙推广者造成了理念混乱,尤其是造出“磨耳朵”这个词,说“听不听懂没关系”,误导了广大家长。她们还说,磨耳朵的目的是熟悉英语的“节奏”和“韵律”,这也是一种误导,因为竟然枉顾学语言的终极目的与唯一途径——理解。

受这些磨耳朵言论的强大影响,现在的新手家长们,似乎永远在问“看不太懂的动画片要不要看”这种问题,我也就成了回答这些问题的祥林嫂。然而,尽管我介绍理论列举证据,科普了无数遍“不理解的输入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些儿童英语启蒙推广者还是没有被说服。最近我看到一位老师只是acknowledge了一下关于“背景音乐式英语播放有效性”是“有争议的”,她仍建议家长不妨放着,“反正也没耽误孩子玩不是?”

我深感科普之路任重道远,我辈仍需不厌其烦地叨叨。今天写这篇文章,从词汇角度论述为什么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听力,阅读,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词汇的掌握是理解句子和篇章的关键,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语言学家认为,要学生自主理解一段内容,学生至少要已知这段话里90%-95%的词汇。也就是说,要学习和理解5%-10%的新内容,学生至少要已经理解90%的内容。少于90%,这段话不理解,糊里糊涂,就更别提学新词汇。

所有老师都知道,教授新知识,需建立在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学习发生的第一步,就是“激活旧知识”。想一想数学等学科是怎么学的,就很容易明白语言学的“i + 1 可理解性输入”理论。i 是我现在的水平,要想进步,学习内容最好是在我现有的水平上只加上一个1,即俗话说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东西。如果把学习内容始终控制在i + 1范围内,那么,学习者会有保证地持续不断地进步,不断扩大自己的“i”。反之,如果学习内容是i +10,甚至是i +100,那就太难了,超过了学习者的能力,无法掌握,无效。这跟教育心理学里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的是一回事。

英语教师的专业性,就在于能够准确评估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定位学习者的“i”在哪里,并为之提供因材施教的i + 1教学。我们家长在开展家庭英语启蒙时,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也应该力图向i + 1靠拢,才能高效。

有的家长认为,听不太懂,但聊胜于无,能学个只言片语、熟悉一下“节奏韵律”也是好的。我想说,我们既然讲学习方法,设计学习路线,就要追求最高效的方法,走最直的路线,花费最少的时间。提出“静待花开”口号的老师,也许是因为不懂教学设计,才让你静心等待。

向大家介绍英语阅读中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个概念。

美国的英语教学者发现,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与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阅读能力的差别不断扩大。尤其有一个“四年级滑坡”(fourth-grade slump)现象,即在学习自然拼读“解码”文本和简单单词的K-3年级阶段,低收入家庭学生们的成绩并没有显得落后,但是一到了阅读复杂文章的四年级,这些学生一下子就跟不上了,并不断拉大落后的差距。教育学者研究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词汇量和背景知识的差距。

一般认为,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流利性(即自然拼读解码娴熟快速)让阅读者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内容上;
足够的词汇量(包括听力词汇)
背景知识
因为美国K-3阶段成功的自然拼读教学,低收入家庭来的学生并没有在解码的流利性上落后,而他们在词汇量和背景知识方面就明显落后于中产家庭学生了。据研究统计,在1年级时,一个好学生的词汇量是一个差学生的两倍。这主要因为中高产阶层的家长在同孩子说话时,表达更丰富,用词更多,家庭亲子阅读也更多,所以孩子的听力词汇量更大。而低收入家长通常教育水平也不高,语言的复杂程度和词汇量要逊色,同时不一定重视教育因而家庭阅读有限甚至没有。这种差距是一直恶化的,到了12年级,好学生的词汇量已经是差学生的4倍。

为什么会恶化?因为有“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举例说,4年级的美国学生同读一篇文章,听力词汇量大的学生通过解码能理解文中95%以上的词汇,而正因为这95%他们理解了,他们进而会通过上下文猜测/推理出小部分生词的含义,自学了新词(听力词汇的习得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学生每读一篇都有长进。相比来说,那些听力词汇量小、背景知识也少(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自家庭的百科知识少)的学生,如果没有90%以上的理解,就不知所云,既无法从这篇文章中学到内容知识,也不能从这篇文章中学得新单词,久而久之,不断恶性循环,就造成了马太效应。
从美国学生的例子我们能看出:

自然拼读只是个工具,阅读能力的强弱,最终比拼的是孩子的听力词汇量和背景知识,这就是我一直说强大听力词汇量是学习自然拼读的前提条件的原因,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说;

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这种效应很大程度是家庭听力词汇习得不同造成的。

我们家庭英语启蒙,如果走“母语法”路线,在学龄前,就是模仿美国儿童,在家庭积累听力词汇量。积累得越多,将来孩子的阅读越有可能发生飞跃。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马太效应,即:贯彻了可理解性输入i + 1原则的家庭,会进入正向循环,越跑越快,久而久之,就会远远超越那些没有采用正确方法的孩子。

所以,当家长感叹牛孩的存在、牛孩进步有多么快,而自家孩子如蜗牛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析牛孩采用的方法。

unischool_app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