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前沿

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创生

2016年06月14日
分享到

 “树立信息技术教学意识有什么价值?”或“外语教师为什么要树立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这是外语学科教师经常质疑的一个问题。对许多外语教师来说,他们一方面觉得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积极意义似乎已成一个常识,教师已经习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外语教学, 因此不值得深挖细究;另一方面,很多外语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教育技术专家应该着力关注的问题。其实不尽然,这两方面本质上反应的是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意识创生问题。首先涉及到教师对信息技术外语教学价值认知的转换问题,其次是新的学生观的创生,最后是有效外语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革新。

从“信息技术”到“交际教学观”

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交际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再囿于工具价值层面,而是演化为交际教学观的实践途径之一。换言之,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新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实现有效外语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在外语学科教学层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教学特点突出表现为“覆盖面广、资源广泛共享、超越时空限制、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网络化信息技术也使得外语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成为现实。

“第一代国际公民”的学生

早在20世纪80 年代, 皮特 斯第文斯就将技术推动下教育变革中的未来学生喻为“第一代国际公民”,他指出,“他们的生活世界将是是无国界的互联网、社交网络,他们的课程学习方式是远程交际以及基于虚拟社区的合作学习和研究”。在当下我国学校教育中, 教育工作者常常提及并感叹的“80 后”、“90 后” 或“00 后”学生话题,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我们对学生整体发展新特点的认知与教师传统意识中学生刻板印象的情绪纠结。近两年,国外 K-12教育研究中提出了“Y 时代” 的概念, 什么是 Y 时代” 简而言之,“Y 时代成员,虽然他们的父母并不是数字化居民,但他们是数字化的一代,也就是说,技术的使用,如使用互联网,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暂,他们拒绝标准,他们抵制长篇大论式演讲,他们更加喜欢行动,而非语言。”

纵览上述,我们发现,伴随着信息革命成长起来的学生一代,他们更加倾向于依赖信息技术获取学习资源并进行个性化学习,这种特点既存在于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外语学习, 实践跨文化交际教学理念,这是外语学科教师急需直面且应马上付诸行动的现实课题。否则,我们就会令学生失望,而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老师都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天下有两种人是不能失望的。一是父母,二是老师。”不辜负学生的期望是我们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教师的转换生成角色

那么,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革新面临着什么样的境遇呢?

  如果说,教师曾经作为被动的知识技能传授者开展填鸭式教学被人诟病的话,那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学习者基于对学习型社会的认知发展和通过开展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优化教学效果的努力业已被大家理解并支持。整合技术的外语课程发展使得教师角色演变为藉由信息化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相关服务的“隐性” 助手, 教师的专业品味侧重于发挥专业智力支持,利用信息化网络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搭建桥梁。而与此关联的教师专业知识也需要随之更新,即从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到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教学(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 TPCK)的转换与革新。换言之,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及其教学设计和组织创新使得教师成为一种转换生成的智力支持者。

有效策略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主要形态的课程政策成为广大教师课程教学实践的核心纲领和主要依据。反观相关课程政策,我们不难看出,对外语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或倡导主要集中在鼓励教师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要求教师急需革新自己的教学观,了解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态特点,掌握整合技术的外语课程发展内涵,树立有效教学策略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外语学习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将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 多万所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意识创生的逻辑组织

首先,在观念的认识层面,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客观上已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外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外语教师需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在线外语学习策略,这也是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意识的能动性和技巧性体现。

其次,方法论层面,教师需要学习并理解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教学(TPCK)这一种新兴的知识形式,外语教师的 TPCK 知识已经超越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且重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了解“使用技术的概念表征,以建设性的用途使用技术来教授学科内容的教学法,有关是什么使得概念难以或易于被学生学习,技术如何帮助解决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技术的使用如何引来现有知识以及如何发展新的认识或强化旧的知识等”。从教与学的关系视角,教师TPCK知识的运用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简言之, 就是教师使用技术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助手,教师创新使用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应用技术快乐地学习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再次,从技巧层面,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的技术支持,通过注册加入专业学习社区,参与在线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超越课本的方法的外语学习资源,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课程意识的细化,即资源意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解学生依赖信息化网络学习新特点基础上,外语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服务于有效学习的目的,也要根据在线资源创新性地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增强外语学习的趣味性。防止整合技术的外语课程教学中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的技术化倾向。这是因为信息化教学策略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无法取代面对面教学时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也难以超越传统课堂的“教学相长”、“即时感知问题”等功效。对学生来讲,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单纯依赖信息化很难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付安权,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发展研究。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