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是教师“内在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内心世界发展的根本(Pavlenko,2003;刘熠,2012)。小学英语教学作为整个英语教育中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小学教师如何发展其职业认同以及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对职业认同的理解,对其职业发展和小学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将采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系统来分析小学英语教师对其“自我”的理解,探讨他们职业认同的特点,以期为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一)隐喻与概念系统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看做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我们日常关于行为和思考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具有隐喻特征的,通过对个人言语中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人们如何试图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描述自己的经历”(Lakoff & Johnson,1980:3)。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系统来分析小学英语教师对其“自我”的理解,可以提高我们对其人生信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这些通常超越我们意识之外的概念系统的认识,从而更清楚、更深刻地勾画出他们职业认同的特点。
(二)国内外教师教育的隐喻研究
西方学者从隐喻的视角,围绕“认同”这一个人内心自我的重要因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Oxford等(1998)把教师、师范生等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从不同的教育哲学视角并结合二语教育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的个人叙事中的教学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与写日记、访谈等传统方式相比,对研究对象产出的隐喻进行分析能更准确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De Guerrero & Villamil(2000,2002)以22名波多黎各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他们在以“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他们的隐喻说明了什么”为主题的表述中,总结出九大类隐喻。通过对这些隐喻的分析,说明多数参与者仍旧信奉传统的以信息处理为主的外语教学模式。
Zapata & Lacorte(2007)以两所美国大学的64名西班牙语教师和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研究了这些二语教师的教学隐喻。研究发现,尽管存在着教学经验和背景的差异,文化传播视角的隐喻在所有组别的教师中都非常普遍。
与上述西方学者所进行的外语教师隐喻研究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师隐喻仍旧是一个不为外语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相关实证研究很少(刘熠,2012),而以小学英语教师为对象的研究至今未见。本研究以小学英语教师为对象,尝试从隐喻视角出发,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探索,希望该研究能够为小学英语教师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使用的隐喻视角借用了Lakoff & Johnson(1980)所提出的“隐喻”概念。它具体是指,人们用某一概念来形容另一概念,即教师的职业认同这一概念通过隐喻来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之上。比如,“教师是导游”这一隐喻是将教学这一概念域投射到旅游概念域之上:教师对应导游者,学生对应游客,教学对应导游过程。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1.研究对象通过怎样的隐喻来概念化他们的职业认同?
2.研究对象的教学隐喻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教学信念和理论?
3.研究对象对他们现有的隐喻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他们希望如何改变?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De Guerrero & Villamil(2000)专门为探索教师职业认同所设计的问卷,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小学英语教师,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进行了改编。
(三)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30名小学英语教师(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龄从20岁到55岁,他们分别来自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四所小学。研究者先通过电话方式联络到研究对象,并告知其研究目的和问卷填写的相关信息,征得同意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送给研究对象,并于一个月内全部收回。在分析问卷过程中,研究者根据需要,采用电话与面谈的方式与研究对象进一步沟通。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收回的30份问卷中,共得到隐喻7个,笔者进一步将其分为3大类别:监督者;知识提供者;朋友。接着,我们对这3类隐喻分别所蕴含的教师职责、师生关系、教学信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见表1)。

(一)监督者
持监督者隐喻的教师,把自己摆在教学中权威的位置上,如战争中的将军、航海中的船长、电影拍摄中的导演、行走中的领头羊。这说明,持监督者隐喻的小学英语教师仍然扮演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学生则处于依赖地位,教学被看做是在教师领导下师生共同追求某一目标的探索过程。譬如,一名研究对象在问卷中写道:“教师就像战争中的将军,对排兵布阵有绝对的控制权。”另一位教师将自己比做船长:“我希望能像船长一样,在航行中为学生掌舵,引导学生顺利到达彼岸。”持该类隐喻的教师年龄在50~55岁间,他们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诲中学习、成长。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他们成为教师后,也就自然地将自己的学习经历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按教师要求完成学习。该组教师认为他们的隐喻在小学英语阶段的教学情境下是有效合理的,没有提供任何修正建议。
(二)知识提供者
知识提供者隐喻的具体表现为录音机、售货员、蜡烛。仔细分析问卷后,发现这些表达形式下隐含着三个共同点:
第一,该组教师都扮演传统的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他们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传送知识给作为接收者的学生的过程。第二,他们将自己描述成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个体,他们只是负责把书本上的知识机械地传递给学生,如一名研究对象描述道:“我感觉很多时候就像一台录音机,课堂教学就是把课文中的单词读给学生听,然后学生就照着重复”。第三,由于长期从事重复的工作或通过燃烧自己来发光发热,这些教师感到筋疲力尽,对教学和学生的激情早已消耗殆尽。在此类隐喻框架下,教师对教学过程没有过多的情感投入,他们只负责销售。这些教师认为,理想的外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在师生互动中轻松学习;学校领导和家长高度重视英语学习,英语教师有着跟语文、数学教师一样的地位”。这种理想模式与现实教学模式相矛盾,所有持该隐喻的教师都表达了试图改变此隐喻的意向。
(三)朋友
持“朋友”隐喻的教师,能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分享苦与乐,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在这种隐喻的框架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英语教学,更多的是课后与学生就日常生活的问题进行交流。在他们看来,教学就是一个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持该隐喻的教师多数是20~30岁的年轻教师,相对老教师来说,他们缺乏经验,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在讲课的同时与学生做朋友。关于是否有必要改变其现有隐喻的问题,这些年轻教师认为,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朋友”这一隐喻也许渐渐变得不适合了,将来也许会使用更具有权威性的隐喻。
五、研究启示
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几个特点。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占主导
通过对所收集的隐喻进行分析发现,在小学英语教师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英语教育界还是以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为主。90年代,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逐步开始盛行。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发起了大规模的英语教学改革,而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改革主要涉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只涉及沿海发达城市。本研究对象均来自中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研究对象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3名),这些都是导致教师隐喻中蕴含“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原因。这说明,教改所推行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深入到这些教师及其所在学校之中,处在这些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多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者和绝对操控者。
(二)消极的知识提供者
虽然本研究是一个小规模的研究,不能完全呈现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但是,13个研究对象的知识提供者的隐喻值得外语教学研究者注意。研究者对持有“录音机”“售货员”“蜡烛”三种隐喻者进行了电话访谈,从中总结出他们做出这三种隐喻的两大原因:第一,研究对象所在的小学一直不重视英语教学,英语课经常要给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课“让位”,这导致英语教师感觉“被边缘化”;第二,由于英语不参加毕业考试,没有升学压力,这导致学生及家长认为英语课“可有可无”,这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可见,小学英语教师经受到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及家长的极大约束,徘徊于外界强加于他们的职业认同与他们的理想职业认同之间,很多人只有“随波逐流”,把本应该“生机勃勃”的英语课堂教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机械操练。尽管我国英语教学在进入本世纪以来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但改革多大程度上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这值得我们进行更多的调查和研究。目前,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而忽略了教师作为改革的执行者和主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是教育改革的主导者、行动者,而不应被视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对象”(辛枝、吴凝,2007:71)。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赋权于教师应是教改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作为学生情感协调者的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
在本研究中,有6名研究对象出生于80年代中后期,其中5人是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仅1人有两年工作经验。尽管他们都是教师行业里的新生力量,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朋友”作为自己教师身份的隐喻。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他们倾注了更多的感情,更愿意放下教师的架子,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接触,从而得到学生对其教师身份的认可。研究者对这6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都表示非常喜欢这些年轻的新教师,因为他们比老教师更亲切,学生更愿意跟他们交流。Richard等(2010)指出,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前者更注重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年轻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焦虑将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语言学习效率。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在对新进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时,应该注重新老教师间的“双向交流”,换句话说,在要求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取经”的同时,老教师也应适当转换传统理念,做好从一名严格捍卫师道尊严的“卫士”走向思想开明的“良友”的准备。
本研究对30名小学英语教师“关于教师隐喻”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隐喻是教师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培养自我批判意识的一个工具,是研究其职业认同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英语教师对待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态度,以及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在理想认同与外部约束力之间的挣扎。在中国英语教学面临着大规模改革的今天,希望此研究能为小学教师和相关管理机构提供一个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渠道,为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