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研究的三种类型

收藏|打印|下载Word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金秀,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

 
原文出处: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14年第201410期 第51-54页

 
期刊名称: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年03期

 
 
字号: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得到认同,并成为外语教学未来发展重点之一(王蔷,2008)。这一理念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都强调学生以及学生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有专家指出,要实现这些理念,必须从研究学生开始(潘裕民,2012)。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较为关注的依然是教材和考试,为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在研究学生方面存在着欠缺。教师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很了解。其实不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来推断学生的实际状况,会造成主观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造成教师常常抱怨的“这些学生怎么教也教不会”。因此,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研究。学生研究能力成为教师的新基本功和教学研究生长点,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一、学生研究的定义和内涵

  有学者提出,“学生研究包括相互联系且化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教师做学生研究以及学生做研究”(张华,2011)。由于英语学科本质上属于应用性学科,本文中所论述的学生研究概念属于前者。

  学生研究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目的的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作品分析、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季苹,2008)。这个定义涵盖了学生研究的几个特点,即问题驱动、方式多样、重视过程。问题驱动是指教师不是为学生研究而学生研究,而是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学生研究,学生研究从根本上说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之一,为问题解决提供有效信息,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从学生的视角提高教学有效性。方式多样是指学生研究的方式除了教师惯常的经验判断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实证研究的方式进行。重视过程是指学生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研究获得的信息互动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研究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升。

  二、学生研究的三种类型

  从研究目的角度出发,中学英语教学学生研究有三种类型:一是针对日常教学设计所做的学生研究,即通过学生研究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开展学生研究。这类研究常见于教师实施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帮助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三是针对学生发展个案的学生研究,即通过研究个体学生以促进该学生的发展,同时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深刻理解,从而能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论述这三类学生研究在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针对教学设计所做的学生研究

  教学设计应该是针对学习者的设计,因此,教师可以基于不同的研究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实施中及教学实施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此阶段的学生研究结果常常以学情分析的方式呈现在教学设计中。

  (1)教学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情调研,优化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间的区别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而非仅凭经验所作的简单的备课。根据概念来看,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张祖忻,2006)。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学情分析起着和教材分析同等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教学设计后三个方面的方向和内容。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首先要做学情调研,分析学生的学情。

  学情调研的内容可包括:①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如对本单元词汇、语法学生已掌握和运用的情况;②学生对相关话题的生活体验,如对“运动”话题,学生所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③学生的学习困难,如学生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学情调研的方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前测以及访谈等。做好了学情调研,教师就掌握了大量鲜活的关于本班学生的信息,为后面的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及评价设计提供依据。

  如在一所生源较好的初中学校,某教师在教学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Module 8 “My past life”中的Unit 1“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时,对学生做的第一项调研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的调研。调研方式是要求学生用几句话写写自己的过去生活,并根据学生写作的水平找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各一名学生作了简单的口头交流和访谈。调研结果显示,80%的学生能用至少5句话比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过去生活,其中62.5%的学生能准确地使用动词的过去时,28.1%的学生在时态的把握上还很不够,不知道描述过去的事情要用过去时。在口头交流和访谈中,教师发现优秀生和中等生熟悉过去时的语法规则(小学见过,课外英语班学过),但在口头表达时存在过去时和现在时混淆的情况,学困生则不了解过去时的语法规则,交流中没有运用过去时的意识。根据此项调研结果,教师将知识目标定位为“be动词一般过去时的问答句型”上,能力目标定位为“对be动词过去时的运用”,即能够对过去存在的状态进行准确、流畅的表达。

  教师做的第二项学生调研是了解学生对相关话题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调研方式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最愿意谈起过去生活中哪一方面”。调研结果显示,40人中有38人选择谈论小学生活中发生在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快乐的、有趣的事,占总数的95%;有1人选择谈论曾经所取得的荣誉,另外1人选择谈论自己的出生地。根据此项调研结果,教师选择歌曲《童年》的英文版作为上课伊始的热身活动,同时将学生的语言运用任务从教材上的家乡描述调整为对学生自己小学时的学校、同学和老师的描述;此外,教师针对学生掌握的形容词有限这一学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描述场所和人物的形容词的学习和拓展活动。这样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后,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语言输出频率和质量也相当好。

  上述案例属于实证性较强的学情调研,信息比较全面,但这种学情调研方式比较占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调查问卷中的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处理,需要有专门的时间去做。笔者认为,教师不一定每个单元或每节课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情调研,可以在进行学情调研或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等专题研讨的研究课或展示课上进行,探讨和展示学情调研的可能性及其与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间的联系。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从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三个方面进行口头交流,也可以了解相关情况,并用于优化教学设计。调研方式只是形式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设计时形成学情调研的专业意识和行为习惯。

  (2)教学实施中通过观察和倾听做学情调研,调整教学预设

  教师在教学实施前的教学设计,特别是目标设计和活动设计在本质上是教师对教学所做的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达成度如何、课堂活动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上课时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以观察和倾听为主的学生调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Section A时,教师在课前想到通过学生小时候的照片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于是收集了班上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将其做成幻灯片,配上音乐在课间播放。上课铃响后,教师关掉幻灯片,提出今日学习课题,并意图通过奥巴马、普京等名人的照片引出主题句:“Who is he/she? 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结果教师发现学生依然沉浸在刚才的幻灯片中,都兴奋地在讨论刚才幻灯片中出现的同学。教师发现此现象后,毅然放弃利用名人引出主题句的教学预设,再次打开幻灯片,顺势利用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学生运用“Who is he/she? 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句型充分讨论幻灯片中的同学。学生的兴奋得到释放,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后面的听力学习也很顺利。

  (3)课后通过学情调研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但反思的依据除了教师的主观感受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调研结果。如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以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时,应该避免询问“今天的课怎么样啊?”、“学会了吗?”这样一些泛泛的问题,而应该是带着课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访谈,了解问题深层原因。

  例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中Section A的主句型是:“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I have a headache/toothache.”教师在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围绕该句型组织学生进行控制和半控制性的操练,但当教师在最后放开让学生围绕看病进行自主对话时,发现学生所运用的句型大多是“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I've got a headache.”,而并未用到今天课堂学习的主句型。下课后,教师找几个学生做了访谈,询问他们为何使用“I've got”句型进行表达,结果学生异口同声:“课外班上学的是这个句型呀。”从这次访谈中,教师意识到本节课的目标未达成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该教师都会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本单元或本课教学内容已会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2.科研课题中的学生研究

  做科研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但与专家学者常做的思辨型研究不同,一线教师做的研究常常是问题解决式的,即对常态教学中关键问题的确定、分析以及尝试解决。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通常是围绕学生发生的,因此,学生研究日益成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中获取有效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研究确定关键问题、寻找解决思路以及评价问题解决效果。

  常态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状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困惑。教师的教学困惑多来自于自己的直观感受,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大班化不利于活动式教学等。这些大多是教学问题的表象,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研究透过表象看清本质,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对本班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这一教学现象感到困惑,于是设计了调查问卷来了解和研究出现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教师设计了三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①你上课爱举手吗?如果你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是不会呢还是另有原因?你的顾虑是什么?②你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举手回答问题?③你遇到过没有举手被老师提问的事吗?你当时有什么感想?调研结果发现,只有8%的学生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92%的学生不爱举手,把举手当成一种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不会,而是怕回答错了,可能招来同学甚至教师的嘲笑和讽刺,感觉课堂缺少交流、气氛紧张。学生在下列四种情况下会举手回答问题:在气氛宽松时,在多数人举手时,在自己对问题答案有十足的把据时以及问题有趣味、有挑战性时。对于第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遇到过没有举手被老师提问的情况,有95%的学生对这种做法十分反感,而且普遍认为教师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听课而叫自己回答问题的。

  通过上述调研结果,教师对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现象从学生学习心理层面、教师教学行为层面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基于这些理解,教师制定了教育教学对策:一是就此次调研结果与学生做一次关于课堂提问的交流,弥合师生双方关于举手回答问题的一些分歧性意见。二是确立了“通过问题链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问题解决思路,旨在通过对问题链的学习提高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在评价课题研究中问题解决效果方面,教师常常采取对学生进行前后测的方式说明学生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而说明问题解决效果。除了前后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分析来展现学生的发展。例如一位高中英语老师致力于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除了呈现学生在课题研究前后阅读成绩的变化外,教师还呈现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阅读课文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作品,非常直观地呈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信息提取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评价研究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随时收集学生的过程性作品,将其作为诊断学生是否获得发展的证据。

  3.针对学生发展个案所做的学生研究

  要做到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教师必须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学生,了解其学习特点,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定学生个体关注和指导计划,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持续、重点选择性关注不同水平的三个学生,即学优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各一名。对这三个学生的关注意义何在呢?首先,学优生学习成绩突出,并不一定是因为智力超常,而是因为他/她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所以,关注学优生的意义在于发现他们所具备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把他们作为教学资源,启发和指导其他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给学优生分配较有挑战性的任务,促进其持续进步。对于往往在班里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对他们的关注意义在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特别是影响他们成为学优生的瓶颈和典型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学困生的关注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改革提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学困生更应该进入老师的观察视野。教师应当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障碍,并在课后提供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的指导。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方式可以是课堂观察和倾听、课后访谈、试卷分析等。

  笔者曾经指导一位高一英语教师做过一个中等生的个案研究,采取的就是“课堂观察发现其学习特点——课后访谈了解其学习优势形成的原因——试卷分析了解其学习瓶颈以制定指导计划”这样的研究路径(丁雪莹、张金秀,2009)。

  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自己班上的学困生王某缺乏整体认读单词的意识和能力,当教师让学生把黑板上的单词抄写到单词本上时,别的学生都是整体认读后抄写单词,而这个学生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抄写。这样的单词学习习惯自然会影响到他的英语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后对他进行了个别指导,指导他整体认读、拼写单词的意识和方法,提高了他单词学习的效率。

  这三种类型的学生研究在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能够促进教师将教学关注重点从“教师教”转为“学生学”,同时从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师。但学生研究实践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广大教师通过实践,探索建构学生研究的方法框架以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践案例。只有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真正读懂学生,创建以学生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

  编辑手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理应受到教育研究者的格外关注。然而事实是,目前的教育研究多以课程、教材、教学为内容,却忽视了对教育场域内“人”的关注,缺乏学生研究的教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纸上谈兵。张金秀老师的这篇文章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透过具体案例,列举了学生研究的三种类型,包括教学设计中、授课过程中和施教过程后的学生学情研究,基于教学困惑的课题型学生研究以及针对学生差异所做的学生发展个案研究。学生研究,既是一个可贵的教育研究领域,也是一片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深入探索的教育实践天地,愿每一个读罢此文的读者有所共鸣,有所启迪。

原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