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I出发,探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丽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原文出处: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南京)2013年第1期 第42-44页

期刊名称:小学英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3年04期

  一、阅读是人的阅读:从意愿(Intentions)出发

  阅读是人的阅读,所以关照读者的心理反应——意愿(Intentions,包括意向、意图、目的、打算、动机)是阅读的重要前提。而兴趣又是意愿的初始条件,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是一系列动态、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诸多的因素和环节,教学初始条件和教学细节的干预可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洛仑兹的“蝴蝶效应”对于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势态,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篇章、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细节都特别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们要有意识地干预阅读教学的初始条件,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发良性的“蝴蝶效应”。

  1.选篇是核心:“冰山原则”下的篇章与审美

  选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根据“冰山原则”来选篇是个绝妙的好办法。如果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相当于“语言难度”,那么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则是“认知难度”,我们应该优选那些低语言难度、高认知难度的篇章。而教材中的选篇,相对于“冰山原则”而言,往往显露出水面的多,隐藏在水下的少(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应选择内容简单、意义深刻的篇章展开阅读教学。

  如这首儿歌:Ray Rice can read./Ray Rice can write./Ray Rice can run./But Ray Rice can't fight.儿歌共有17个单词,句型简单,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

  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节奏较为鲜明、强烈。特定的、有规律间隔的头韵可以增强英语的节奏感,从而使语言增加美感并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语言文字的特殊规律,回到文字,让学生触摸语言本身的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把握语言表现的“精、气、韵”,从而进入语言的情境。语言文字在“被赏鉴”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味和语义张力,这种特殊的意味和语义张力能使学生更加深刻、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意蕴。

  小学阶段,是最纯真、最烂漫的童年时代,特别有必要进行诗歌阅读。面对小学阶段阅读材料的匮乏,我们更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从篇章选择、语篇修改、资源创生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大量翻阅儿童阅读读物,认真研究低语言难度和高认知难度的语篇并改编,以“冰山理论模式”指导实际应用,开发小学英语阅读资源。

  2.心理是前提:“混沌理论”下的细节与过程

  蝴蝶效应的混沌系统的发展并不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它的发展只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必须自己经历阅读过程,阅读(心理)过程比阅读结果更重要。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弱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感觉,把阅读心理恐惧降到最小。

  (1)科学的方式方法——“音”的角度

  例如,“自然拼读法”,也叫“直拼法”,根据辅、元音字母的排列,直接拼读单词。如:重读开、闭音节的拼读规律,字母组合拼读规律等。面对陌生词汇,学生如果能够读出发音,内心的恐慌就会削弱。很多优秀的阅读材料就是按照拼读规律编排的,如清华儿童英语分级读物《开心小读者》,以重复简单句为主,从第一级到第四级,逐级增加认知难度,符合少儿认知规律。

  再如,“词缀法”,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词汇的构词方法,如词根、词缀等,初步形成“观形辨义”的能力,自然减弱了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焦虑感。

  (2)适中的篇章难度——“意”的层面

  篇章的选择是核心。一方面可从意蕴审美的角度选择篇章;另一方面难度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心理。语篇的开头三句话没有陌生词汇,这对学生必然是莫大的鼓舞。当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情节内容的吸引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阅读的难度可以通过改编语篇来调控,还可通过搭建支架来降低难度。

  (3)新颖的呈现方式——“形”的方面

  从语篇呈现方式来看,别出心裁的方式能刺激学生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够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阅读教学根据呈现方式分类有语篇整体阅读和Jigsaw Reading等。

  当然呈现的形式很多,如贴在衣服里、藏在课桌下、魔术式的呈现等。呈现方式不同,学生的情感状态也不同,而每一次心理细微的荡漾,必然引起大不一样的结果,蝴蝶效应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求,使他们爱上阅读。

  二、阅读是思维的穿梭:从问题(Issues/Problems)出发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的穿梭,穿梭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所以要从问题出发。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也不完全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而是指“关键、重点”。

  在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思想的交集、碰撞或感悟等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推进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反应。学生在阅读中或阅读后有所反应,阅读才有意义,篇章才有价值。学生的反应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思考,可以是感悟也可以是触动。不管这里的“问题”是内容的、生活的,还是逻辑的、审美的,好的篇章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问题(Issues/Problems)上,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所用。阅读就要从这里出发。

  1.开放是关键:“问题连续体”理论下思维的激活与深入

  “问题连续体”的五种层次的问题类型,在各科教学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从问题的开放性角度来看,第三层次的问题呈半开放性,第四、五层次的问题就全部开放了。在英语教学中,半开放、全开放的问题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特别倡导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1)半开放性问题(教师导出)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黄慧老师在“The Three Wishes”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呈现主要故事人物之后,提出问题:“Before you reading,try to guess wha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hat happened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say something about them.”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关系的预测(_helps/eats/loves____)。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故事的正确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教师鼓励儿童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来体会文章的内容,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对教材的充分理解。

  (2)全开放性问题(学生导出)

  还是黄慧老师的“The Three Wishes”,教师在整个故事之后呈现开放性问题:“At last,were they happy? Why or why not?”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理由,各抒己见。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自己的判断。

  2.交互是情境:“双主”模式下问题的导出与回归

  “Blending Learning”原意是混合式学习或者结合式学习,也叫“双主模式”。基本内涵是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为面向过程的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它要求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给学生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空间。

  教师的主导体现了整个教学的宏观性、整体性和方向性。而学生的主体重点体现在原有经验的唤醒、干扰甚至打破,或者是在原有的体验上产生新感悟的精神成长。从教师(人)的主体阅读、主导教学、环节架设到问题的设计,最后回到学生(人)的情感体验、精神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Loop),是一个有规律的必然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激励学生思维的主体能动性,这是“双主”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阅读是思想的行走:从想象(Image)出发

  阅读是想象的阅读(Image Reading)。文字即想象,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想象的阅读,在想象中阅读、“察情”。所谓“察情”,就是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自我意义的体察,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互动的高级阶段,阅读的价值往往就在这段体察过程中得到体现。

  1.绘本阅读:融合视觉、想象与语言艺术,唤醒学生的言语欲求

  绘本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是表达特定的情感和主体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地说故事的一门艺术。英文绘本是以英语为表述语言的图画故事书。深圳市南山实验小学的杜琴老师带领学生学习“Yellow Bear,Yellow Bear,What Do You See?”,在一系列教学活动后,呈现一幅有农场、大海、公园、动物园的图片,“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学生的想象像插上了翅膀,答案精彩纷呈。

  最后,学生自己编创诗歌,如:“I see a giraffe dancing in the zoo.I see a pig playing on the farm.I see a cat sleeping on the car...”舞的大象、蹦跳的兔子、散步的绵羊、游泳的鸭子、唱歌的青蛙,大海里的海豚、鲸鱼……多么丰富生动的想象啊!

  通过绘本故事本身的整体语言应用实例,经历“会悟”“美读”“情境想象”等过程,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张开翅膀,在语言艺术的浸染下,滋养学生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

  2.个性阅读:经历干扰、自组织与反思,回归学生的精神成长

  阅读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结果。过程尤其是自组织过程成为教学的根本元素。阅读教学中,学生个体的自组织性尤为明显,根据全语言教学理念,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自我构造——自我修正——扬弃或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接受外部世界的检验。整个过程就是个“Shape(打磨)”的过程。而正因如此,教学过程需要“干扰”,只有当干扰问题出现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

  阅读过程不仅仅是读者从篇章中提取信息,而且阅读行为能激活读者所掌握的一系列知识,因此,阅读必然是个性的阅读。问题是阅读的关键,能激起思维的索求。对于系统的内部发展来说,干扰和问题同样是“发展的内动力”,学生在努力克服不平衡(干扰、错误、缺点、困惑)的过程中,以更多的理解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组织先前所达到的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足够轻松的感知干扰的气氛,努力使干扰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以促进学生认知的非线性扩张。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杨筱艳老师在“Ghost”这篇高年级绘本故事的教学中,通过引发中外鬼神文化这个认识冲突与干扰,创设诡异、好奇的阅读氛围,通过图片背景的色调来设计问题干扰因素。因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内隐知识经验不同,所呈现出的对生命的感悟体验丰富而个性张扬,完全回归个性阅读的教学原点。

  总之,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章,阅读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阅读同一篇章,体验感悟也是不同的。阅读教学应该把目光投注在“人”上,把语言学习和表现看作外在的“工具”需求,又看作人内在的精神需求——人在言语人格和言语生命上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英语的阅读是兴趣的阅读,是带着问题的阅读,同时又是充满想象的阅读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的阅读。小学英语教学如果关注这“3I”原点:Intention Reading,Issue Reading,Image Reading,就能拓展学生感悟的背景,加深学生体验的程度,丰富学生的生命积累,打通学生的情感通道,从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获得精神层面的成长!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原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