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视角:解读文章标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莲红,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

原文出处: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14年第201410期 第39-45页

期刊名称: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年01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于语言技能目标(七级)“读”的目标描述是:“(高中阶段学生)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教育部,2003)。可见,新课标对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仅是理解文本内容,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猜词、归纳、推理等多种阅读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

  纵观历年高考,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理解大量出现理解文章的线索、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意图等方面的题目。此类试题在阅读中比重加大。许多一线教师因此致力于研究相关试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解题方法教学。笔者认为,适当的解题策略的指导固然重要,然而教师不可忽略教材本身的价值;尤其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阅读教学实质承载着教授语言知识及信息、引导写作和交流、发展思维和创新等多重任务,教材是阅读教学的基石。葛炳芳、庄志琳等(2011)指出,阅读教学中教材的解读和使用可以多元化、多角度,可以从侧重语言知识、体裁分析、阅读技能等方面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笔者则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探究阅读教学的微切口,即解读文章标题,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从更全面的角度挖掘文本内涵,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概念界定

  (一)标题的概念

  标题是指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现代汉语词典》,2012)。标题是指文章、书籍、诗歌、画作、乐曲等的名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灵魂和门面(周道义,2012)。标题通常高度概括主题思想,可以把标题比作文章的“眼睛”或“窗口”(高云,2004)。综上所述,标题精炼至极,和主题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标题,读者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并归纳文章的主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形式上或意义上能够抓住人心。

  (二)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标题的概念决定了标题的三大特点:概括性、针对性和醒目性(郝昌明,2009)。概括性指的是通过标题,读者能够知道文章大概介绍什么内容;针对性指的是文章就某一具体内容展开相关论述,体现文章主要特点;醒目性则是指标题语言精练精彩,吸引读者,醒人眼目,给人美感。标题短小精悍,涵盖性强、精确性强、吸引力强(余冠远,2012)。综上所述,好的标题简洁明快,直指文章主题,并且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一般课文标题需要包含三个要素,即Topic,Focus和Comment(谈忠贞,2012)。此处Topic指的是“A subject that you write”,即文章的中心话题和内容;Focus指的是“The thing concentrated on”,即Focus是如何细化和限定Topic的(是例子、阶段、原因、结果还是方法);Comment指的是“A written or spoken remark giving an opinion”,即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词句,或者这篇文章要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这也决定了文章的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同时具有以上三个要素,但是一般而言,找到了Topic就知道了文章要谈论什么,找到了Focus和Comment就知道文章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及文章的组织结构是怎么样的。如:

  

  值得注意的是,标题往往带有情感色彩,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有些则是中立的。大部分标题具有介绍功能,但是部分标题有鼓励、劝告、赞美、表扬、批评、讽刺等意味,教育性强,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标题对于整个文章而言,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余冠远(2012)认为标题能够帮助读者预测文章的内容,理清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欣赏和学习英语。周晶志(1996)认为标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和欣赏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率。

  (三)标题的类型和结构

  综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至五模块、选修六至九模块各单元的第一篇阅读文章)的标题,笔者发现标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肯定式标题,如Anne's Best Friend(模块一第一单元);

  (2)否定式标题,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模块一第四单元);

  (3)疑问式标题,如Who Am I?(模块二第三单元)。

  就标题组成的结构而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高云,2004;严开钧,2013):

  (1)短语型标题:

  a.修饰语+中心词,如Anne's Best Friend(模块一第一单元);

  b.中心词+中心词,如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模块三第一单元);

  c.中心词+修饰语,如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模块四第一单元)。

  (2)陈述句型标题,如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模块五第一单元)。

  (3)祈使句型标题,如Come and Eat Here(模块三第二单元)。

  (4)疑问词引导型标题,如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模块二第四单元)。

  (5)同位语型标题,如Old Tom the Killer Whale(模块七第三单元)。

  三、策略探究

  标题教学探究活动可以在阅读的读前、读中或读后进行,具体阅读可以围绕预测、推理、分析、概括、质疑、评价等活动展开。以下笔者根据肯定式、否定式和疑问式标题类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可行的标题探究教学策略。

  (一)肯定式标题

  肯定式标题在人教版教材中多表达为短语、陈述句等,有较为突出的中心词。此类标题比较适合基于标题进行一定的读前预测,比如预测课文内容和文章文体,理清文章线索等,也可以设计一些读后的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1.预测课文内容

  如Anne's Best Friend(模块一第一单元),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W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ssage? Q2:What might be the friend of Anne?问题1旨在预测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心话题;问题2旨在预测课文所指“朋友”是谁,这个朋友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指有生命的朋友,而是一个日记本,以此突出此朋友“不寻常”,进而揭示主人公Anne的特殊境遇。

  2.探讨文体风格

  如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W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Q2:What kind of writing style is this passage?(Narrative writing,Expository writing or Argumentative writing?)这个标题是很典型的说明文的表达形式。问题的设置主要让学生通过标题直接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并通过标题来判断课文的文体,由此调整阅读节奏,进入说明文的阅读模式,关注副标题、关键词,为进一步的细节阅读做准备。

  3.理清文章线索

  如模块二第一单元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Do you know what “amber” means? Q2:What might have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How do you know that? Q3:Do you know why the Amber Room is missing? What is the story behind the Amber Room?问题1旨在扫清词汇障碍,通过英文解释、中文翻译或图片呈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amber的意思,为下一步预测和推断做准备。问题2旨在锻炼学生通过文章标题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揭示in search of的潜台词是the Amber Room is missing,引发学生对于琥珀屋失踪的阅读兴趣。问题3旨在继续激发学生对阅读琥珀屋的兴趣,归纳琥珀屋的特点之一:mysterious,揭示单元暗含的主题:“Every cultural relic has a story.”通过读前的三个连续性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脉络有了基本认识,阅读随着琥珀屋的“建造、传承、失踪以及再建”展开。阅读过程中琥珀屋的基本特点也浮出水面:beautiful,valuable,mysterious。与此同时,学生理清课文的潜在线索,即对于琥珀屋(以及其他文化遗产),我们需要(1)appreciate its beauty;(2)understand its history and value;(3)protect valuable cultural relics。

  4.体会过渡承接

  以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模块三第四单元)为例,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Which paragraphs are about “Before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and which ones are about “After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Q2:In what order is the passage written? How do you know that? Q3:Can you fill in a key word to replace the title?问题1旨在帮助学生分段,理解文章如何过渡承接,此文章的过渡关键暗含的词语是“before”和“after”,因此文章分为两部分:生命产生的条件、条件具备之后生命的产生。问题2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按照时间发展铺开,支撑依据为文中出现的大量的表示时间的词汇,如several billions of years after,between 4.5-3.8 billion years ago,many millions of years later等。问题3旨在理清文章的段落分解,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通过标题关键词替换(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on the Earth)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中心话题:The Development of Life on the Earth。

  5.对话作者内心

  以Elia's Story(模块一第四单元)为例,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Why is the passage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Q2:What attitude does the writer hold towards Nelson Mandela? Q3: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to Elias if Nelson Mandela hadn't come to pow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lias' story?问题1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更显故事的真实性,以此衬托曼德拉帮助黑人获得平等与权力的伟大之处。问题2旨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对曼德拉的理解、尊重和敬佩之情。问题3旨在让学生假想这个圆满故事的另外一种结局,引导学生考虑“革命不成功”可能带来的困难,锻炼批判性思维:要明辨是非,坚定正确信念,做有利于人民的事业,并为此奋斗终生;反之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则可能被人利用而做错事。

  6.质疑课文结局

  以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模块八第三单元)为例,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Did the wri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 Q2:Can the invention of the writer get a patent? Why or why not?问题1旨在让学生完成课文阅读,复习作者是如何解决“蛇”的问题的。问题2旨在引导学生复习文中所指的获得专利的诸多条件,让学生对照这些条件,反思作者的“发明”能否获得专利。对照标准,结合文中作者提到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学生可能可以发现,作者只是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发明创造,恐怕难以获得专利。但是无论获得专利与否,作者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动脑动手,利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

  (二)否定式标题

  否定式标题本身就包含了否定反语的修辞手法,而且与肯定式标题相比,否定式标题更容易折射出作者的一种情绪和态度,因此,否定式标题的解读可以从体会文章的转折、修辞以及揣摩作者的态度意图等方面入手。

  1.思考转折比对

  如The Band that Wasn't(模块二第五单元),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verb tense.)? Q2:What is special about the Monkees? Q3:What makes the Monkees a real band? Q4: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ir development?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从时态角度思考文章标题含义,理解门基乐队曾经“不是乐队”(“It wasn't a band”),但是现在“是乐队”(“It is a band”),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缘由。然后从前后对比加上后续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门基乐队的独特之处、乐队真正成功的原因以及乐队成功的教育意义。

  2.揣摩作者态度

  以The Band that Wasn't(模块二第五单元)为例,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What's the attitude of the writer towards the Monkee? How do you know that?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态度,并尝试从文中寻找支撑信息,考虑乐队成功的教育意义,从而推断出作者对于门基乐队的态度是正面积极的。这种积极的态度又体现在标题设置的“否定性”上,通过这个否定的类似反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对这个乐队的肯定,并最终通过介绍门基乐队的成功经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三)疑问式标题

  疑问式标题,以提问的形式,带着些许悬疑的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疑问式标题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很值得学习的标题设置方式,并且此类标题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疑问式标题的解读可以从尝试回答作者问题、学习修辞方法以及进行标题翻译等角度展开。

  1.回答标题问题

  以Communication:No Problem?(模块四第四单元)为例,针对课文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Why is the title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 Q2:What is your answer to the question “Communication:No Problem?”? Why do you think so?问题1旨在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标题以问句形式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式标题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复习如何带着问题随着作者的思路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2旨在引导学生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这个可能是Yes或No的问题,归纳出本文观点:无论是Yes或No,我们需要意识到:By “Yes”,we mean there exist cultural differences; by “No”,we mean we can learn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to avoid cultural differences.

  2.推断写作意图

  以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模块八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针对标题设计问题: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这个问题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意图。这篇科技文主要介绍了植物与动物克隆的区别、多利羊的诞生与死亡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阅读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克隆的真正意义,但是克隆又存在一定的争议。通过思考,学生得出此文的写作意图,那就是:To introduce the technology of cloning and its controversial issues。然而这样一个提问的标题,作者在文中并未给出直接的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又取决于读者对此文的阅读理解程度,但是标题表达出的作者的态度则是中立的、不轻易给出定论的。

  (四)共通的解读方式

  实际上,标题解读和标题的类型没有特定的对应性,很多解读方式可以通用的,除了以上提到的解读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解读方式,如:

  1.解读关键词语

  例如,针对标题A of Nonverbal Humor(模块四第三单元),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Q1:Who is the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 Q2:Why is he called a master? Q3:What qualities make him a master? Find evidence in the text to support your opinion.Q4:What will you write as an epitaph for this great master?问题1旨在强调“大师”为卓别林。问题2旨在帮助学生回归课文内容,复习课文每段所述内容(Chaplin is the person who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 Chaplin lived a hard early life; Chaplin grew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his famous character—the little tramp; Chaplin made sad situations entertaining with his great performing skills; Chaplin achieved a lot and will be remembered as a great actor.),同时从段落大意来思考“master”的中心词是如何引领文章发展的,文章又是如何围绕关键词“master”展开的。问题3旨在归纳卓别林的个人品质,回归课文,利用文中事实归纳卓别林品质。问题4旨在归纳卓别林的品质之后表达欣赏和尊重之情,通过撰写墓志铭,把欣赏和尊重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成“读——品——写”。

  2.替换文章标题

  以Marty’s Story(模块七第一单元)为例,针对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good or not? If yes,state the reason.And if not,replace it with another title and explain the reason.这是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欣赏标题,评论标题优劣,运用智慧为课文拟定新标题。学生可能认为本标题能够高度概括文章大意,但似乎过于平淡,可以尝试更抢眼的标题,如:Marty’s Inspiring and Meaningful Life/Take Life Under Control/Marty:Be a Hero of Himself/Disabled? No!学生在鉴赏、评价、思考的同时既回归课文,又总结课文,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

  3.学习标题修辞

  如Who Am I?(模块二第三单元),针对标题,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Why is the passage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What figure of speech is used here?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is figure of speech here?通过这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用第一人称写作,突显文章的可信性;而拟人修辞的使用,对标题人格化,赋予计算机人的情感思维和形象,使读者读起来具有亲切感。学生既是在读文章,又仿佛是与老朋友交谈、聊天。这样,学生虽是在读枯燥的关于计算机的说明文,却仿佛是进入了动画王国。学生往后选择阅读文章的标题,也会倾向于此类妙趣横生的标题。标题中其他如否定、设问等修辞手法探讨也如此。

  4.比较归纳特点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标题,找出其共同特点。例如,让学生比较下页表1回答问题:What do these titles have in common?

  

  此问题旨在让学生思考各种类型文章标题的共性,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标题和内容之间相互作用和服务的关系,并且在归纳共性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标题。比如,描写人物的标题普遍有“关键词”如master,student,pioneer。关键词既可以是文章的概括,也可以是中心人物品质的概括,还可以是与中心人物有关的最为重要的事件的概括等。科普文的标题往往围绕中心词展开,或者平铺直叙,或运用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各类标题基本体现“概括性、醒目性、针对性”原则。

  5.尝试翻译标题

  教师还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itles into Chines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模块一第四单元)

  The Band that Wasn't(模块二第五单元)

  Satisfaction Guaranteed(模块七第二单元)

  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模块八第二单元)

  学生对翻译标题兴致颇高,还把关于克隆的标题翻译成了“克隆——敢问路在何方?”。翻译标题一方面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升华课文主题的能力。通过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翻译文章标题,学生能够体会阅读的成就感,领会语言的魅力,还在此过程中把语言、文化、审美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结束语

  文本阅读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关注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阅读微切口。诚然,本文多以提问方式解读标题,但是解读标题方法有诸多种种,而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其他多种活动形式。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充分运用现有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在阅读中时时引导学生锻炼思维,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乃至应试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原标题:阅读教学视角之——解读文章标题

原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