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与形式兼顾的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

收藏|打印|下载Word

作 者:

作者简介:
扈华唯,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原文出处: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14年第20145期 第29-31,48页

 
期刊名称: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年09期

 
标题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学科教研范式研究——以湖北省高中英语学科为例”项目号[2013B469]的研究成果。

字号:
  林景鸿(2007)认为,英语诗歌语言优美,韵律感强,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很有潜力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可以创造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提供了适量的诗歌教学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诗歌学习空间,但由于应试文化的影响与教师自身修养的局限,在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并且关于英文诗歌教学的探索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为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试图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英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依据

  1.意义与形式兼顾的理念

  意义与形式兼顾的教学理念(focus on form,常缩写为FonF)旨在让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具有交际和意义情境的语言形式上,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与准确性。Long(1991)给FonF的定义是:“学生在课堂上全心全意地关注意义和交际活动时,教师明确地引导他们同时关注语言的要素。”可见,FonF首先是对意义的关注,然后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关注习得进程,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最终帮助学习者有效地习得目标语。与纯语法和纯意义的课堂教学相比,FonF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更流利、更准确。

  2.整体语言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反对将语言细分为词汇表、动词搭配、分离的语法点或孤立的语言成分。按照整体语言教学法,学习者先接触一篇“完整”的文本(如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首歌或一段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其大意;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互动探索其意义,然后集中关注特别的细节和语言结构(如词汇和语法);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等活动,学习者能完成超出现有能力以外的任务。

  二、教学思路

  传统英语诗歌教学类似母语的诗歌教学,通常教师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诗歌背景,然后以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诗歌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剥离,语言吸收的效率低下。因此,我们根据意义与形式兼顾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结合整体教学法,设计出英语诗歌学习的有效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流程为:诗歌欣赏——语言探究——归纳验证——诗歌仿写——成果分享。

  该模式首先通过听、诵读等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及意境,关注诗歌的意义,然后逐步进入语言聚焦阶段,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句法及措辞;再由学生自主聚焦语言的形式,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和示例来发现、归纳和验证所学的语言知识;然后学生通过练习,聚焦形式的同时关注意义;最后再次聚焦意义,通过诗歌仿写、分享交流等任务,使得诗歌的写作变成有意义的表达。诗歌的欣赏、语言探究与归纳验证是语言的输入阶段(input),随后的两个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产出(output)。整个教学过程从对意义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形式,通过对语言形式的两次聚焦逐渐过渡到意义,最终关注意义,实现学生的流利表达。如下页图所示:

  

  三、教学实例及评析

  人教版英语教材(NSEFC)必修2 Unit 2 “Poem”的Reading中介绍了四种类型的英文诗歌:nursery rhyme,list poem,cinquain,haiku,并提供了相应的8首英文诗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欣赏、感悟英语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与整体意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英语诗歌的结构与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学会创作简短的诗歌,并与同伴分享交流。

  1.情景体验,以“听”导入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的配乐诗朗诵,优美的诗句和轻柔的音乐情景交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并导入本课的主题:poems。

  活动一:教师播放Unit 2 “Poems”中的一首童谣(poem A),该诗措辞简单,节奏韵律感强,押韵格式规范突出。

  

  播放第一遍时,学生聆听并打拍子(感受诗歌的节奏);播放第二遍时,学生边听边画出本诗的尾韵,归纳其押韵的格式。通过两次“听”的活动,学生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特征;通过打拍子的体验活动,将抽象的“节奏”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记忆;通过“画”的活动,让学生聚焦童谣的尾韵,归纳出其押韵格式为aa bb cc dd ee。教师采取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和体验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音韵、节奏的感性认识。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精华,是语言的音乐。(Lown等,1996)诗歌欣赏始于朗读,生动的朗读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的意蕴。

  活动二:教师用PPT呈现课文中的一首list poem(清单诗)。该诗节奏明快,口语感强,韵律格式明显。教师先示范朗读,再由学生自己诵读并画出全诗的重读音节。

  

  这首诗每行都有四个节奏(分别用划线部分表示),学生大声朗读这首诗时,重读和轻读交替出现,形成的di da di da di da di da的节奏模式,均衡悦耳,十分动听。反复的诵读,突出了感性体验,学生能真切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同时教师请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em? Why does the poem make no sense and look contradictory?”学生在朗读中会带着问题推敲诗(词句、格律)的含义、情调,想象作者写作时的情绪与意图,这样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诵读,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同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感知,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了对诗歌美的欣赏能力。

  3.知识探究,聚焦形式

  诵读后,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节奏,体味了作者的情感和语气,但这些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诗歌深层次的理解并为后续的诗歌创作做好铺垫,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逐步放在语言的形式上,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特征:书写、结构、词法及句法,帮助学生获得诗歌的布局谋篇与遣词造句方面的知识。

  活动三:教师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中的一首cinquain(五行诗)——poem D,观察总结诗歌的特点;接着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1)How many lines does the poem contain?(2)How many words are there in each line?(3)What about the words in each line?”学生观察、讨论后,教师用PPT呈现poem D,归纳讲解五行诗的结构与用词特点。

  

  教师遵循自上而下的教学思路,从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整体特点入手,领略五行诗中间对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接着分析每行诗的词的数量与词性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与形象;最后请学生找出诗中描述“brother”的性格特征的词,分析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brother”的情感。教师充分借助诗歌的语篇情景,以直观简练的方式分析、讲解、呈现五行诗的语言与结构特征,有效地聚焦语言形式,同时关注了语言的表意功能,增强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性与鉴赏力。

  4.归纳验证,关注主体认知

  教师讲解有关诗歌的语言知识后,然后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学会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和示例来分析另一首诗歌;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与意义,内化语言知识,形成技能,为语言的产出搭建支架。

  活动四:教师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品读poem E:

  Summer

  Sleepy,salty

  Drying,drooping,dreading

  Week in,week out

  Endless

  教师通过设计以下阅读理解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该诗的结构、措辞与蕴含的思想感情。

  (1)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missing words:

  The poem is made up of ________ lines.There is ________ word in the first and last line.Line 2 contains ________ words which are ________.Line 3 has ________ words,which are ________ forms.The poem is short,but it conveys a strong________.

  (answers:five; one; two; adjectives; three; v + ing; feeling)

  (2)The poet feels ________ in summer.

  (A.boring; B.lonely; C.bad; D.sad)

  (3)“Drooping” means ________ in the poem.

  A.hanging downwards

  B.be sad& low spirited

  C.be anxious

  D.moving forward

  (4)How do you understand Line 4 “week in,week out”?

  这样围绕诗歌的主题、结构与词的语境意义设问,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从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入手到推敲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课文语境中的意义,从而将诗歌的形式与意义有机地融合。

  5.填词仿写,成果分享

  学生了解了诗歌的音韵、节奏等特点,掌握了诗歌的结构与遣词造句的规律后,懂得诗歌并非高不可攀,他们会产生“写”的需求,此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运用所学知识、展示技能、抒发情感的平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要求学生从简单的填词、仿写开始,尝试创作诗歌。

  活动五:教师提供一首小诗“Cuckoo(布谷鸟)”,设计一些空让学生根据前一句的韵脚填出单词。

  

  学生先根据所学尾韵的规则分析出韵脚,再分组合作讨论可填入的最佳单词。学生在“做中学”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将显性的语言知识内化为隐形的语言知识,即语感。

  活动六:教师请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仿写结构简单、语言简练的五行诗,最后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在班级分享展示。写一首好诗并不容易,初写者会在音韵、情感、措辞手法等方面暴露一些问题,通过同伴互评互改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能逐步完善其作品。以下是三名学生的作品。

  

  上述三首诗歌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紧密联系,语言表达虽然稚嫩、欠准确,但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学生富于想象、情感丰富、勇于追求真善美的内心世界。同时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韵律、节奏安排、遣词造句等特征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相互品读作品,则体验到成就感,分享了创造的快乐。

  英语诗歌是极富潜力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语言产出训练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应遵循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科学有序地安排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陶冶情操,在自我创作中体味成就感,从而锻炼语言能力,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编辑手记:英语诗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有优美的形式。阅读和学习英语诗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更可以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直观地体味到英语语言所特有的内在节奏与韵律,增强自身对英语的感悟力,达到事半功倍的语言学习效果。但是目前诗歌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有被低估的现象,一线教师对于如何进行诗歌教学也感到比较困惑。扈华唯老师根据意义和形式的理念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流程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相信对一线教师的教学会有很好借鉴价值。

原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