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PEP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下同)教材中的“Let’s talk"教学板块,我们不难发现:此教学板块为句型教学板块,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主,具有集中呈现重点句型的特点。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错误解读教材文本,没有仔细深入研读教材编者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背后的意蕴,简单地将“Let’s talk”教学活动局限于文本所呈现的话语内容,其教学过程呆板、毫无兴趣可言,学生所能表达的语言也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实现教材的既定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培养学生语用行事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只有深入分析和研读教材,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夏春娥,2012)。教师怎样做才能正确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在正确解读文本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语言实践的真实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原教材内容如何处理才能实现学生语用行事的能力?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目标再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提出了英语课程的五大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它可以理解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文化意识”(干国祥,2011:18)。
依据五大目标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文本内容的解读目标和编者意图的解读目标两部分,即对文本显现部分的解读目标和隐含部分的解读目标。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习策略的养成以及文化意识的培养,即关注文本内在的思想意蕴,根据编者的意图,重置教学目标(张璐,2013)。
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It’swarm today”中Part B“Let’s talk”一课为例(教材文本略)。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新教授的句型谈论天气。这节对话课以“The weather”为单元主题,围绕天气情况开展问询和回答,涉及的主要句型有“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It’s...”为此,笔者调整了教学目标(见下页表1)。
三、教材文本再构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育部,2012)。教材是课程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解读与设置提供语料的基础。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提供的仅是一个范例,课堂教学绝不是一个范例的简单重现或讲解。教师要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要基于教材编者的意图,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
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进行文本解读,教师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本再构的过程。

再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It's warm today”中Part B“Let's talk”一课为例,教材中“What are you doing?”“Not much.”及“What's the matter?”是本节对话中的难点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太容易理解。结合教材内容,笔者借用连环画的学习资源,创设如下情境:Book先生在发呆时,好朋友火爆小辣椒走了过来。
火爆小辣椒:Hello,what are you doing?
Book先生:Not much.
火爆小辣椒:Let's ________.
Book先生:Great.
火爆小辣椒:It's sunny today.
Book先生:Ah!
Book先生:What’s the matter?
火爆小辣椒:Oh,no.It's rainy.We have to ________.
四、基于教学目标与教材文本再构的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和教材文本再构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语用行事的能力,仍然以《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It's warm today”中Part B“Let's talk”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生语言学习体验出发,站在做事的角度,以“天气预报员”语用行事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利用对话文本再构的优势,丰富语用信息,希望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增强对话教学语用的实效性。
1.加强语言体验
上课伊始,笔者利用PPT呈现了“What's the weather like?”的问句,并快速呈现了如下图片(见图1),帮助学生完成“头脑风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答案的指向非常明确。教师多次向学生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学生随着图片的呈现,使用“It's...”的句型,积极且快速地予以回答。

2.利用生活资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学生观看与天气变化相关的短片,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接着,笔者又用PPT导入当地天气预报,点燃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努力成为a weather reporter。
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它当时的情境和实践的基础,否则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章兼中,1997)。教学实践表明,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的语用环境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语言情境,可推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
3.树立语用意识
鉴于教材中的Amy和Edward在中美两个国家通过电话谈论天气,笔者要求学生在对照图2的基础上。在白板上标注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见图3),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事”的经历和乐趣的同时,增长知识。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完成三项任务(见图4)。
(1)学生听录音,自主完成Task 1。
(2)小组台前问答,完成Task 2。
(3)学生个人总结,完成Task 3。

4.丰富语用资料
钟敏(2012)指出:以语用为目的的对话教学过程再构,一定是基于教材的一种超越。没有对教材文本的超越,也就无所谓文本的再构。可见,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语言范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组织更多的相关资料拓展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在本节对话教学中,谈论天气的句型只有“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用行事能力的养成。针对这一遗憾,笔者以“天气预报”视频短片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天气预报”的内容。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学习“天气预报”的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做到:
(1)找出关键词,强化语言体验。
(2)找出关键句,加深对“天气预报”的理解,尤其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morrow?It's going to be.”句型的理解。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The weather为题进行汇报活动。
5.拓展语用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运用所学语言对事物进行表述,自主掌握话语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形式(见图5),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运用新学知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得不说,要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足量的实践不可少(陈力,2006)。在图6中,笔者设计了四种Task任务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掌握水平,自由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完成“气象预报员”的任务。由于任务完成没有固定方式,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提升了主动投入课堂活动的热情,教学整体效果得到显著增强,学生语用能力迅速提高。
教学目标再构和教材文本再构都离不开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要素。基于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再构与教材文本再构,将变得更加准确、更加贴切和更加丰满。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目标再构与教材文本再构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范围,适度超越教材目标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但是绝不能搞“飞跃”,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更不能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