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实践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培,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原文出处: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15年第20155期 第53-58页

期刊名称:小学英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年10期

标题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戏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小学一般不设立专门的英语口语课,教师大多以语篇为依托,通过让学生朗读语篇,对语篇中涉及的语言项目进行操练;通过对语篇语境、话题、信息的分析及语篇重建等一系列语篇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但在语篇教学中语言环境的缺失、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语音语调的单纯模仿,使得学生的口语水平不容乐观。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言,“有的女孩子,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没有话了,也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的事,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刘润清,1995)。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语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以教育戏剧的运用为突破口,探索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教育戏剧对口语教学的作用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取用戏剧的结构,把要学习的内容放到戏剧的结构中,经过教师设计的戏剧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和把握学习的内容(黄爱华、朱玉林等,2008)。英语语篇教学中渗透教育戏剧,可让学生在真实、多维的情境中接触、感悟和运用语言,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和想象空间,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会话情境

  情境是语言表达的意义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教育戏剧下的语篇教学更具情境性。在戏剧情境中,角色之间的对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层面意义的、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他们以戏剧角色的真实身份去“听”与“说”,在经典剧目的演绎中领略英语语言的魅力,掌握英语文化的精粹,有效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在英语口语交际中,语音语调具有明显的表情传意的功能。教育戏剧下的语篇即一部戏剧作品。学生在体验了戏剧角色、理解了戏剧情节、领会了剧本内涵后,会自然地注意语言的重读、音长、停顿、语调和语速等,从而合理地调配和运用语音语调表现手段,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同时,辅以肢体表情等戏剧元素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力和创造力

  语篇文本的戏剧表演,通过学生精彩的语言对白体现故事的情节、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它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在语篇故事的重建与演绎中启迪了思维,丰富了想象,促进了语言运用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三、教育戏剧在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材文本戏剧化

  教育戏剧应用于教学的首要程序是要选择能够引起参与者注意与兴趣的材料来作为教学内容。译林版《英语》教材中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板块,都以完整生动的小故事为学习素材,故事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情境、对话等戏剧元素,是教育戏剧很好的文本资料。但教材中有些故事缺少戏剧剧本中悬念、冲突等特定的要素,故事情节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可在保持文本内容和内涵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故事情节稍作改编,使之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更具有戏剧性。如译林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U7 “What's the matter?”的Story time板块,语篇内容以“What's the matter?”为主要句型,呈现了Liu Tao在睡觉前先是口渴,然后是疲倦的身体感受。故事体现了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

  为增添语篇的趣味性,增设人物冲突,教师将语篇内容作了改动。改编后的语篇内容较原先增加了Liu Tao想吃冰淇淋的情节:Liu Tao想睡觉却不愿意承认,口渴但不想喝茶,因为他想吃冰淇淋。故事内容同样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生活细节的关心,但情节较原先更富有戏剧性,学生更有兴趣去参与学习、探究,为语言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境戏剧化

  教学环境设置对于学生介入戏剧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富于戏剧效应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交流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1.教室场景布置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语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引发学生适当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下面几种场景布置(A-E)都会生成一定程度的“剧场效应”,这样的“剧场效应”有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意向,使学生产生言语的动机,并提供言语的材料,从而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另外,教师也可以发挥教学智慧,采用简笔画、板书、图画等戏剧元素,在教室内布置与语篇材料相吻合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与场合等情境元素,让学生有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2.道具准备

  表示角色特征的道具会帮助学生更快融入语篇情境,增强真实感。英语课堂中的戏剧道具不同于传统舞台剧,过分花哨会很费力,同时冲淡英语教学的本义。师生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室内物品作为辅助性材料,创造性地准备各类道具。如在表演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1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的Story time文本故事时,学生制作了金发女孩和狗熊的头饰,将教室内的椅子用作故事里的椅子道具,以课桌当床,变粉笔盒为碗。这些临时道具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对文本情境和角色的体验,帮助学生领会了语言的魅力,提升了语言运用水平。

  (三)语篇活动设计戏剧化

  学生非常喜欢在富于戏剧效应的语篇情境中进入角色、体验氛围、卷入情节、模仿动作、操演辞令、参与故事的表演……因此,教师可以用戏剧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语篇故事的呈现、情节的模拟、内容的讨论、语言的品位、寓意的感悟等多样化的语篇活动中,进行角色接触、体验、感悟,完成语言的自主生成与发展,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1.以戏剧情境呈现文本,激起学生的表达动机

  以戏剧情境呈现文本,即运用戏剧情境模式,借助戏剧因素,来呈现一些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易解易观(黄爱华、朱玉林等,2008)。具体操作如下:

  (1)动画呈现文本

  动画视频可以通过语言和音乐、画面等音像效果,将语篇故事的“原始文本”和它的环境一起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使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语篇故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U5 “Our new home”的Story time板块,语篇内容以“Where's/are...?”为主要句型,分别展现了Su Yang找书包、短裙、白帽子的场景。故事内容很简单,但却安排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结局:Su Yang的帽子最后在小狗的嘴里找到了。该文本提供的文字信息,无法完整地体现这则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情节的戏剧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动画视频中搬运工人从托运卡车上卸下物品,再搬进室内放至不同位置,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故事发生的搬家起因以及Su Yang因搬家而找书包、短裙、白帽子的场景。动画中,小狗口衔帽子的画面及Su Hai发现帽子时的夸张表情更是使故事的趣味性彰显无遗,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产生了参与学习与表达的欲望。

  (2)教师讲故事呈现文本

  如果说动画带给学生的是视觉上的刺激,教师讲故事则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呈现文本时的语调、表情、说话的节奏、眼睛的注视和肢体语言等,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和品味文本中生动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2 “In the library”的Story time板块,该语篇通过Liu Tao和Mike两个人物展开,以Liu Tao在图书馆发生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为线索,以“Don't…”为主要句型串起整个对话。为使学生感知文本主旨大意,初步感受祈使句“Don't…”的语气表达与含义,教师可以从讲故事人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教师准备两个主人公的头饰,分别套在左右手,用如下话语进行铺垫:Mike is a naughty boy.Now he is in the library.Yang Ling is in the library,too.What will Mike do? What will Yang Ling say? Let's listen to the story and find out.接着教师通过自己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不同的语音语调,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将故事对话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很快理解了故事文本及祈使句“Don't…”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讲故事呈现文本

  儿童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黄爱华、朱玉林等,2008)。因此,在课堂上呈现故事,不一定由教师包办,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语篇,知道文本人物,大致了解文本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讲故事或角色扮演初步呈现语篇。为了完成呈现任务,学生必定认真预习,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接触、理解、体验语篇中出现的新语言项目,体会文本含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自主建构。如译林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 time板块(以下均简称教学案例1),语篇内容用第三人称以新出现的过去时态来陈述故事。由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和自主组织语言的能力,加之该故事学生早有耳闻,所以教师在课前把故事呈现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小组展示,也可单独展示。教师设计导入语如下:Boys and girls,today we will learn a story “The king's new clothes”,you know this story,right? So can you tell us the story?

  其中,有一小组的学生呈现如下:首先,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做了分工:S1:Hi,I'm the king.S2 & S3:We are the cheaters.S4 & S5:We are.the people in the street.S6:I'm the little boy.接着,学生呈现故事文本如下:S1:I'm the king.I like new clothes very much.S2 & S3:Mr.king,we can make new clothes for you.S1:Ok.I'll give you much money.S2 & S3(做赶制衣服状):My king,look at the magic cloth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S1:Oh,how beautiful! I want to show them in the street.S4 & S5:Look at the king,what beautiful clothes! S6:Oh,no! 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呈现故事的过程即为学生理解文本、尝试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预习,已经理解并学会了初步运用本课生词magic,clever,foolish。由于未接触过过去时态,学生选择用第一人称去讲述故事,训练了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是初步呈现故事,教师不应该提出过高的要求,即使有的学生表达不流畅,也应该多肯定其敢于开口的勇气,鼓励所有学生尽量参与。

  2.以戏剧角色探究文本,完成语言的自我体验

  教师利用故事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篇情境后,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分别进入特定的角色,并置身其中来经历、体验和尝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语言、交流语言并发展语言的过程。

  如教学案例1,该语篇故事情节学生早已熟悉,语篇中的句型也不难,但要体验故事人物心理、揭示故事的内涵,需要教师顺应故事脉络,引领学生细化文本学习,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还原故事人物发生的语言、动作和心理,让学生感受和品味文本中生动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故事人物的情绪、心理和语气。教师在学生自主呈现故事后设计了以下活动:

  ①Read and compare.(读一读语篇文本,说出教材中的文本与学生呈现文本的区别。)此活动目的在于引出本课的语法时态:一般过去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be动词及行为动词的过去式,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②Read and answer.(读一读,说出文中有哪些人物。)

  Who were in the story?

  ③Read and underline.(读课文,划出四种人物的语言。)

  学生划出了以下语句:

  语句一:My king,we can make new clothes for you.

  语句二:My king,please try on these magic clothes.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语句三:What beautiful clothes!

  语句四:Ha! Ha! 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

  ④Read and imagine.(想象故事中人物角色说这些话时的心理并进行品味、朗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读一读语句一,想象一下两个骗子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部分学生认为骗子说这句话时很开心,因为他们想到自己马上有钱了;部分学生认为骗子说这句话时有些慌张,因为他们担心皇帝是否会相信他们、答应他们帮助他做衣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和语调将骗子的心情读出来。

  接下来教师呈现语句二,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骗子,你会如何向国王描述这件衣服?为什么骗子说是“magic clothes”?引导学生重读单词magic,clever,foolish,读出骗子狡猾的语气,并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对话。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呈现语句三,向学生发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人们看见新衣服了吗?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吗?由此引导学生强化重音“beautiful”,读出虚假伪装的语气。

  教师呈现语句四,引导学生读出小孩天真无邪的语气。

  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体验文本角色的同时提高了对语言的知解力,形成了自然的语音语调,学会了用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

  3.以戏剧情感提升文本,完成语言的丰富生成

  在完成故事文本的意义品读后,教师需提出全文性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对文本语言已有的解读,迁移现有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阐述,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成,而且可以提升文本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案例1中,教师紧接上文的语句四,提出"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 So The king can't see the new clothes.The people can't see them too.Why did't they tell the truth?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king and the peopl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ittle boy?"等问题,学生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生成了丰富的语言:"The king is so foolish." "The cheaters are too clever." "The cheaters are not really clever,because people will know they are liars." "People are vain."……由于词汇量有限,学生在表达人们爱慕虚荣等观点时甚至会夹杂着中文,但他们已经迈出了用英语思维并生成表达的可贵一步,值得表扬和鼓励。讨论交流的过程即是学生语言生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也是文本价值和内涵逐渐明晰的过程。学生在经过思维的碰撞后很快挖掘出本课文本隐含的寓意“Be honest rather than clever”。

  4.以戏剧表演演绎文本,完成语言的自主运用与创新

  故事表演属于课堂戏剧体验的范畴,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情感健康的发展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典型语境中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李静纯,2012)。在学生经历了文本的参与、体验、交流和提升后,教师可让学生以戏剧形式表演文本故事。表演故事不是单纯地念故事,它涉及语言表达技巧,是对习得语言的自主运用,对文本故事的重新建构。如对教学案例1的戏剧表演,教师先引导学生组内进行准备,其中包括人物角色的分工、人物语言的演练、道具的准备等;然后安排组内排练;最后小组展示。现展示一段表演场景如下:

  The king:I'm the king.I like new clothes very much.Who can help me make new clothes?

  The cheaters:Mr.king,we can make new clothes for you.

  The king:Ok.Do it quickly.

  The cheaters:Haw-haw,we can have much money.

  The cheaters:(The cheaters made the new clothes and showed them to the king.)My king,look at the magic cloth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The king:(The king was nervous.)Why cannot I see the clothes? Am I foolish? No,I can't tell it.Oh,how beautiful! I want to show them in the street.(The king walked through the city.)

  The people:Look at the king.What beautiful clothes !

  The little boy:Oh,no! 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 !

  (The king shook his body,but he had to walk down.)

  可以看出,学生表演的戏剧故事较原先文本增添了许多细节及人物心理语言,体现了学生对文本故事个性化及创造性的解读与再现。要说好台词,学生必须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说话流畅;要演好戏,学生必须语调语气自然、语言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所以,戏剧表演全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表现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育戏剧注重以情促知、以知促情,在情知交融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角色观念、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语篇文本的处理、语篇环境的布置、语篇活动的实施三方面阐述了在语篇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策略。当然,教育戏剧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如写作过程的指导、文化意识的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学业评价的设计等。教师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真正发挥教育戏剧在英语学科中的优势,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原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