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跨文化”课题专栏 | 探索跨文化阅读教学路径,提升中外文明互鉴能力2025

发布时间: 2025-09-04

课题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让广大中小学生在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教师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立新功,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全基中心”)于2024年3月发布了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跨文化英语阅读教学与中外文明互鉴”。为吸纳更多老师加入到课题研究队伍中,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培训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及教科研单位招募第二批次子课题实验区/校。


课题目标及内容解析

总体研究目标

通过跨文化英语阅读教学,探索在中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使用中国文化类英语读物,促进学生中外文明互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内容解析

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外文化具有深度了解和尊重的全球视野,提升学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能力。徐浩教授指出引入“跨文化”的概念,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课内和课外阅读教学的双重角度出发,详细规划开展“跨文化”课程。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达成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特别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子课题研究方向说明

1

中外文明互鉴能力的内涵解析,即探讨跨文化英语阅读教学中中外文明互鉴能力的特征及其发展特点

此方向由总课题负责人完成

2

培养中外文明互鉴能力的课程规划,即探讨利用中国文化类英语读物,促进学生中外文明互鉴能力提升的跨文化英语阅读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与策略

✔ 通过规模性调查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中培养中外文明互鉴能力的现状,尤其是中国文化类英语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

✔ 梳理学校、教师在资源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基于困难和问题,探索创新性跨文化英语阅读课程模式。

3

提升中外文明互鉴能力的课堂教学,即探讨以提升此种能力为目的的跨文化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活动实施和学习评价

✔ 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使用“悦读中国”英语分级读物或其他高质量中国文化类英语读物,打磨典型案例(精品课);

✔ 归纳有效经验,形成教学模式。


申报说明

凡有意愿开展子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实验条件的中小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及教科研单位可向总课题组申报,申报材料由总课题组根据《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课题管理办法》进行评审。

课题推荐用书:“悦读中国”系列分级英语读物

申报时间:

第二批次申报书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12月31日


申报程序:

申请人访问“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平台”https://research.fltrp.com/注册账号,进入个人中心完善资料后,在【工作台】界面点击【课题申报】,选择“跨文化英语阅读教学与中外文明互鉴(第二批次)”课题,点击【查看申报说明】下载申报指南申报书模板,按操作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按要求上传子课题申报书。

平台操作可参考:

https://docs.qq.com/doc/DTGluSFhVdW56c1dB

“徐浩:课题申报与申报建议” 视频课链接:

https://pan.fltrp.com/index.php/s/6xKGNcQy3nLecdk


课题负责人简介

徐   浩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二语习得、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治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秘书长;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小学、初中修订版教材分册主编,高中英语修订教材编委;《英语学习》主编、《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副主编。


子课题申报咨询

全基中心课题办公室 

于老师

电话:010-88819053

邮箱:yuff@fltrp.com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