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蒋京丽 | 改进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

2019年08月15日
分享到

■ 摘要:好的阅读理解问题是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引领学生通过有效阅读增强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旨在反思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现存问题,探寻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学理基础,并基于此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探讨教师在改进阅读理解问题设计时可遵循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建构可供参考的、在不同教学阶段运用不同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教学框架,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的实践引导初中英语教师认识到通过优化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下文章节选了改进建议和案例分析的部分和读者分享。

■ 关键词:阅读理解;问题设计;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改进建议

1  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阅读理解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关联性、逻辑性、适用性和灵活性五项原则,指向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

(1)系统性

指问题的设计要避免零散化和碎片化,教师要围绕文本的主题意义设计有体系、有连贯性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探究和发现语篇的核心价值与内涵意义。

(2)关联性

指问题要使文本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个人体验产生有效关联,使学生对所读语篇产生期待和兴趣,并利用阅读所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逻辑性

指问题之间要产生前后递进、关联呼应的内在联系,教师要着力设计和开发各思维和能力层次的、特别是指向深层阅读和高阶思维的问题。

(4)适用性

指教师要务实,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设计问题,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思维的高深而人为提高学生需要达到的思维品质的层次和标准。

(5)灵活性

指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征设计符合文本特征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语篇开展语言学习。

2  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参考框架

笔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了针对阅读课不同教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基本框架。

3  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具体方式

教师可运用不同的表述形式提出指向不同思维层级和思维方式的阅读理解问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提问参照方式如下:

(1)预测(predicting)

指读者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线索(如标题、图片等)猜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属于 “What do you think the facts are?”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① What do you think will/ might happen? Why?

② What does the title/ do the pictures tell you about the story/ passage?

③ What clues from the text helped you make your prediction? 等。

(2)检索信息(retrieving)

指读者在阅读文本中定位、识别、确认并提取有效信息。检索信息通常涉及两个层面的能力。第一个层面是直接提取表层信息的能力,属于 “What are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检索并发现事实性信息:

① What is it about?

② Who…? 

③ What…?

④ Where…?

⑤ When…?

⑥ How…? 等。

第二个层面是初步记忆或理解表层信息的能力,属于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事实性信息:

① What do we already know about…?

② Can you give an example…? 

③ How would you describe…? 等。

(3)分类(classifying)

指读者把从阅读文本中获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方式归类,属于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事实性信息进行分类:

① Can you put…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② Can you classify… into groups? 等。

(4)推断(making inference)

指读者依据阅读文本提供的线索和自己的已知得出结论或作出预测,属于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作出推断:

① What does… mean?

② What can you figure out the author didn’t put in words?

③ What facts or ideas show…?

④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⑤ Which statements support…? 等。

(5)比较和对比(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分别指读者发现阅读文本的事实性信息中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属于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对比:

① How would you compare/ contrast…?

② How are… and… similar/ different?

③ What’s the similarity/ difference between… and…?

④ How can you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and…?

⑤ How can you identify the different parts? 等。

(6)推理(reasoning)

指读者根据阅读文本的事实性信息推导出一件事情(cause)引发另外一件事情(effect)的逻辑关系或者判断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属于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① 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② What is the reason of…?

③ What’s the result of…? 等。

(7)总结(summarizing)

指读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加工和归纳,属于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① What is the best summary of the story/ passage?

② What’s the theme of…?

③ What’s the main idea of…?

④ How would you summarize…?

⑤ What conclusion can you draw…? 等。

(8)释义(paraphrasing)

指读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合理转述或阐释阅读文本的信息,需要重新组织语言并确保包含了所有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释义:

① Can you restate… in your own words?

② Can you paraphrase…? 

③ Can you say it in a different way but with the same meaning?

④ Can you explain… in your own words? 等。

(9)评价(evaluating)

指读者运用证据合理而有逻辑地评判作者观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属于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① Do you agree with…? Why?

② Would it be better if…?

③ Why do you think that…?

④ What’s your opinion of…?

⑤ How would you improve/ prove…? 等。

(10)运用(using)

指读者把从阅读文本中获取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加以思考和利用,属于“What do the facts affect you?”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运用:

① How would you solve…?

② What lessons did you learn that you can use in your own life?

③ Is there anything you can get from…?

④ How did this story make you feel?

⑤ Does it give you any thoughts about…? 等。

(11)创新(creating)

指读者对阅读文本的内容开展想象和创造,属于 “How could you improve/ create the facts?” 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

① What’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② How can you invent/ improve…?

③ How can you create a different…?

④ What changes would you make to solve…?

⑤ What would happen if…? 等。

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授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 Unit 7 “Journeys” Lesson 19 “The Silk Road”,教学案例设计者为贾玉全,指导者为陈玉梅、张炳煊。

[ 教学内容分析 ]

“The Silk Road”一课的课文是一篇文化游记,介绍了作者一家从兰州自东向西到敦煌的古丝绸之路的旅行。文章按照旅行的时间顺序和游览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古丝绸之路沿途的四个主要地点,即武威、嘉峪关、玉门关和敦煌。作者以每个地点为依托,通过陈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介绍了各地的古今人文和地理等情况,从而使读者了解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价值,加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本文按典型的游记写作风格展开,文章结构清晰。第一段介绍古丝绸之路的长度、途经地和历史价值;接下来的四段介绍了一家人的游览历程,作者用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以及表示现在和过去的时间词语讲述了一家人通过父亲的介绍和亲身经历,了解了这些古丝绸之路重镇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现在的情况;最后一段记叙了作者的感受和收获,即:本次旅游不仅是一次风景之旅,更是一次历史之旅。

本文的文体结构和语言有典型的游记特点,以 start at、the next stop、after that 和 finally 等词汇呈现游览顺序。文中描写地理信息和古今特点的形容词非常丰富,其中涉及描述地理方位的表达有 on the edge of、in the Gobi Desert 和 connection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等,涉及旅游话题的词汇有 scenic、connect 和 get through 等。

[ 教学目标 ]

在本节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

梳理并记录作者一家游览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沿线四个地点的地理、人文信息和历史变迁;

描述并阐释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及其地理、人文信息;

归纳并总结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探讨其当代价值;

利用笔记和结构图,向外教一家介绍古丝绸之路及途经地,加深对古丝绸之路的认识,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基于阅读理解问题设计的基本框架设计了以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主题意义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问题链。

上述案例表明,通过设计合理、连贯的问题链,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实际发生和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主题意义和内涵精神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

蒋京丽,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外语教研室主任,英语教研员,义教课标修订工作组成员。

以上内容节选自《英语学习》2018年第12期“教学前沿”栏目,阅读完整内容请翻阅当期纸刊。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