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正在发生改变:各国教育改革更加聚焦公平和质量;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加快融合……当然,钟秉林也给出四个建议以应对教育新挑战。
图为钟秉林在论坛现场致辞
以下为钟秉林在论坛现场致辞,原文有改动。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2016年各级各类学校超过了51.2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超过2.65亿人,专任教师超过1579万人;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巩固率达到93.4%;学前三年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77.4%,正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快速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享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而且发展不平衡、公平和质量问题更加凸显之间的矛盾。我国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聚焦到两点:公平和质量。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审时度势,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探索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路径。尽管国情不同,路径各异,但相互学习与借鉴呈现出一些共性的发展趋势。比如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重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善教师标准和培养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推进办学质量的提升;关注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孩子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等。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语言文化文明的交流,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留学生数量快速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长迅速,国际化课程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现代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与融合趋势明显。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超过54万人,比2015年增长4%。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超过44万人,增长了11.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2411个,在校生总数约56万,毕业生总数累计已经超过160万。
21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加快融合,人类知识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为多项互动。教师决策正在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新型学习伙伴的关系。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条件。在线课程联盟的发展,对中国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推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改善学校的国际形象,提供了新平台。
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经正式启动,高考改革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考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如分类考试、一年两考、自选三科、注册入学、异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等等,高校招生机制的改革,如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等,都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和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对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组织、管理体制和学习方式带来了直接的冲击。
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深化综合改革。
首先,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全校办学实践之中,给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打算出国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抓好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发展公平优质的教育,满足社会公众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其次,通过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访学、游学与国际会议,结成友好学校与构建中外办学机构的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与进行课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以及语言应用的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将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重视优秀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优质教育资源拓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教育的独到经验。为推进教育国际化,做出中国的贡献。
第四,保持敏锐目光,密切跟踪,主动应对高考改革,互联网教学,STEAM教育等带来的新挑战。要转变教育资源观念,积极探索教学组织调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要构建选课制走班教学的教学新常态。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协调改革、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携起手来,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应对教育国际化、互联网教学等新挑战,钟秉林给出四个建议)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