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素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围绕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辩证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任务型)活动对培养语言能力的作用、强调培养语言能力是否与考试有矛盾?如何解决?微信群的专家、老师们围绕这五个问题进行了精彩、热烈的讨论。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辩证关系
李静纯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员,外研社歆语工程讲座培训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谈能力,谈语言能力,由来已久。问题提了多久,就讨论了多久,而且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为什么?因为:甲说的那些事儿,不是乙说的那些事情儿,丙说的那些事儿,不是甲、乙说的那些事儿。人们似乎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其实,大家并没有走到一起。上面这说法是逻辑学者的说法。我认为有道理。我们在讨论“语言能力”这个概念之前,先要确定它是什么概念。依照逻辑学的分类,“语言能力”是一种含混概念(vague concept),同时又是一种有歧义的表达(ambiguous expression),类似的概念如“潜力”、“知识”、“意念”、“功能”等, 又如生活中的“幸福”、“快乐”。记住这个前提十分重要。忽略了这一点,我们有可能不知不觉地走入“含混”与“歧义”的迷宫。记住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言辞获得较多的共识。
“知识”的概念和“能力”的概念都是“含混概念”,都是一种“有歧义的表达”。通常,我们对“知识”有两种误解:一种是认为知识都是一个一个的“单子”,于是就有了所谓“知识点”的说法;另一个是认为知识是教学“王国”的一个独立“行政区”,需要单独进行建构和治理。我们有必要渐渐改变这种误解(英文称为 myths,指那些未被证实的虚构信念)。知识问题,东西方的概念有差异,华东师大的一位学者曾有一部书专门对知识进行重新界定,值得我们参考。知识不是单独的东西,也不是单一形态的东西,它是浑成的东西。笼统地说,经验、理智、情感和行动中都包含着“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在人的心智中是无所不在的。就语言教学而言,知识的某些“单子”(如词汇,语法规则,语音,功能项目,语篇构成,文化特点)在不同学习者的心智运作中有很大的差异。知识形态有以下不同之处:
输入方式不同:是单词孤立输入,还是在语篇中输入?第一次输入是听觉,还是视觉?是被动输入,还是主动输入?
伴随条件不同:声音伴随音乐,还是不伴随?有没有伴随的文字或图像?
心境不同:好心情,还是坏心情?欣赏,还是厌恶?
组合不同:输入后,与什么元素结合为一体?以什么方式结合起来?
经验基础不同:有无类似的过往体验?有无辅助的关联常识?
后续被巩固的方式不同:在反复思考中巩固?还是在紧迫的记诵中巩固?
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是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东西”,是因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使它们“概念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四个“最基本的东西”运行起来,便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几个要点:
1. 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是一个整体,它们的运作是整体运作。这四样东西都与语言密切关联,由此构成身心的统一体。
2. 它们在身心的统一体中各自起不同的作用,语言的参与提升了这四样东西的运作效能,反过来,这四样东西的存在是语言存在的前提,没有它们,语言什么也不是。
3. 理智是人类独有的东西,这与人类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4. 经验、情感和行为不是人类独有的东西,但正是由于经验、情感和行为都与人类语言有密切关系,才使人与其它物种不同。
5. 情感与其它三者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脑科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有时“主导”理智,有时被理智所主导。在特定情境中,谁是“主导者”,取决于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谁先被激活。这一点,可以决定行动的不同结局。而此点也与经验和语言有关。
6. 这四样东西是健康人必须具备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一个人在哪个方面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视为“低于正常水平”。
我们所说的“完整人”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经验、理智、情感和行为的完整运作。从这个角度上看,语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育身心健全的完整人,教他们学会使用完整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既指第一语言或母语,也指第二语言或外语。完整学校环境,完整教师,完整学生,完整学习,完整发展。以往教学中的问题,都涉完整和不完整的问题。为什么?就因为身心在实践中是不可分割的。
刘道义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知识与能力之争自古以来有之,即“知”与“行”的关系,用现代语言则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过分依赖知识讲授,让学生背记规则和课文,培养了“聋哑英语”,改革出现了交际法、功能法、任务型教学等,突出交互性、语用能力,同时也有淡化语法,弱化知识讲授,有时还出现满堂活动热闹非常却无语言目标要求的现象。
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左右摇摆的现象。实际上,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仍有不少人持怀疑的态度,义务教育阶段情况较好,严重的是高中教学中重知识“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语言知识教学这对矛盾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刘道义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当代应用语言学主张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英语口语与书面语语篇,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发现和观察英语,逐渐发展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获得英语语言知识,根据交流情景整合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语篇意义,领会语篇的深层内涵,赏析有效表达意义所借助的语言手段;使用英语语言有效地交流信息和建立人际关系。这样,方能逐渐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夏谷鸣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语言能力,是一个难以说清的话题。无论是保守的教学方法,还是新潮的教学方法,他们都是在讲语言能力。在此,我想讨论的是在“核心素养”下,语言能力的培养。说到能力培养,我们首先bottom up,那么肯定要谈词、句;谈听说读写,那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统有一个说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在平时的教育中,不能离开文本,不能离开语篇,不离开语境。但假如我们top down来谈语言能力培养,那么就要谈主题、文化、思维。藉助扎实的双基,发展运用语言,获取、加工、传递文化信息,发展运用语言,积极、有效的思维,运用语言,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判断能力。所以,首先语言能力培养应该上下结合考虑——bottom up 和 top down,形成一个教学活动的整体。
第二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单元。我们大家都比较习惯于:一节课。一节课为单位,往往会把语言能力碎片化。什么语法教学,什么词汇教学,什么阅读教学,如此等等,把语言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单元为单位的语言能力培养,就能很好地基于语篇,将一端的语言知识,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与上端的主题文化结合起来。形成:问题——语境——知识这种三结合的学习活动,知识更多的应该让学生去悟,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说到知识,在我们教师的理解当中,还存在知识与知识点。我们很喜欢将知识点化了,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毛病。
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所以,培养语言能力也应该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一个词,一个句,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谈到具体的教学,我们还是离不开目标—过程—产出。其中头尾是呼应的。 目标:要定位在主题上,借助什么样的语言(一个单元的语言为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习产出);过程:语境设计,讲一连串的活动整合起来;产出:学生主体行为,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教师要成为运动员的教练,搞好训练方案,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在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生成。
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黄远振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学习取向,现在学生普遍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改变。有了吃苦的精神、主动的意识、较高的动机还不够,还要提高学习方法的质量。学习方法有“质量”的差异,以词汇学习为例,讨论学习方法就有质量问题,要提高效率,就的运用多种方法,仅靠背记单词是不行的。
除了改进学习方法,我认为创造适切的学习情境也很重要。创设各种情境或语境,创造适合某种学习形式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譬如,问题情境、动态语境、上下文语境、文本语境等。
此处重点说说文本语境:文本语境,即利用课文或群文来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思维能力。高三英语教学,有的老师不教模块9、10、11的课文,去搞1—8模块的单元复习或天天刷题。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一直炒冷饭,弄得学生毫无兴致,望而生畏。为此,我们提出“文本语境复习”思路。
文本语境复习法倡导教学与复习齐头并进、相互兼顾。具体设想:把阅读课文与复习内容有机结合,新模块每单元安排3—4课时,每一课时都有所依托的文本,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如第一课时侧重“教习”词汇,第二课时侧重“教习”语法,第三课时侧重阅读思维,第四课时侧重读写结合。操作方法有二:一是设定复习线路,考虑用教材文本作为载体;二是选定阅读文本,从中梳理出复习内容,展开复习。前者需要设计“双向细目表”,后者需要建构Word banks, Grammar corners, Pattern corpuses。这两种思路都是可行的,但需要同伴合作互助,才不至于搞得太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中介作用非常重要。学习行为的变化取决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凭个人的爱好、需求和条件,大胆探索个性化学习方式,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发掘自己内在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应针对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征,澄清其学习条件,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李静纯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员,外研社歆语工程讲座培训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教师经常会走入一个误区,用自己的规划去改变学生,其实,这是教学总策略中的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其实很少。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助他们一臂之力,如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
我曾写过一首关于教育的诗,前几行是:一个人影响了另一个人,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教育。这几行诗的意思是,教师要把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为这个健康的自我而激动,而热爱,而参照,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语言教育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学识,信念,激情,才智和深切的关怀比最好的教育方法还要好。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但他在另一个人面前必须是真实的人,真诚的人,完整的人,完善的人。
(任务型)活动对培养语言能力的作用
罗少茜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基于活动的外语教学,首先是关于“活动”的定义,然后是活动与任务的异同,再是高一层的活动观。活动这个概念在教育学领域有建树的是维果斯基 who maintains that human activities can be generated through designed mediating artifacts to achieve certain goals (see Bakhurst 2009). 在外语教育领域有Davies and Peatse (2000) see activity as something learners do in order to promote learning. Samuda and Bygate (2008) have speculated on holistic activity too. 设计好的活动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活动,语言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事情,举一个例子:介绍自己。容易的只介绍姓名年龄等,稍难些就加上兴趣爱好,还可以再加上为什么有那些兴趣爱好等层层递进。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视语言为整体,之后视活动为整体holistic activities。整体活动让学生将语言各个方面串起来,将语言活起来,这样就变成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语言。
夏谷鸣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有效的活动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目标,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第二是输入,听力的、阅读的、视觉的等。第三是活动。
活动可小到任务,大到项目。杭外围绕电影搞过大的项目学习。从电影文本学习,到电影欣赏、电影剧本编写、微电影拍摄、微电影展,到微电影广告、影评、颁奖等等。学生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他们利用寒假,前后花时大约两个月。普通学校最好的方式是各种阅读活动,我带的几所学校包括城乡结合部进行的持续默读,拼图式阅读等活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果每位英语老师坚持在每堂课上给学生5分钟阅读,学习的发生是必然的。任何活动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即便是阅读也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活动有层次性的,也存在着碎片化,一节课活动不断,互不连贯,没有一个中心主题,就不是一节好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抓住一个单元的主旨中心,展开前后相关呼应,层层递进的活动。
刘道义 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实际上,任务型活动有许多原则,比如,目标性,真实性,递进性,支撑性等,但是,人们对任务型活动有误解,比如以为搞任务,就是设计许多有趣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语法结构、词汇的教学,所以出现了“活动”是一切,似乎缺少了目标。任务型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往往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李静纯 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员,外研社歆语工程讲座培训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任务的概念是从语言运用的概念衍生出来的,重在“真实”二字。20年来,人们为了课堂的真实,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形态不同的创意。此点值得肯定。但是,与课堂直接相关的真实才是真的真实,其他的真实都是仿真的真实。这是我们在任务型教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一直携带着的问题。我们想了各种人为的办法,来make真实,但孩子们的感觉是最准确的检验,他们并没有为这样的真实全身心地激动起来。有什么办法继续推进吗?
我认为,有一种替代可以实现holistic activities, 那就是drama。在语言课堂中,实现一种open drama是完全可能的,那就是说,师生不是仅仅观剧,而是参与戏剧,在参与中使用大体设计好的语言,并可以由师生自主地推进情节。我在有的学校曾经试行过这种办法,学生的学习激情要高出日常学习的几倍乃至十几倍。当然,大家会问,考试怎么办?
强调培养语言能力是否与考试有矛盾?如何解决?
扈华唯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
培养语言能力与考试看似有矛盾,但实际上只是两者的吻合度不够高。因为考试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在语言知识考查的时候,强调以“能力立意”。 但是考试考查语言能力的力度不够大,以及教师对考试的错误认识,加深了考试与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高考中真正直接考查能力的题还很少,它停留在语言知识运用能力上,很大程度上是间接地考语言能力。因此,考试还不足以促使教师和学生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动力还需加大。
考试中,考查语言知识的试题有较大的量。比如语法知识、词汇知识等,还有较大的比重。这让注重语言知识记忆和运用的老师,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何必费更多的功夫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MC(Multiple choice)题型被滥用。训练和教学中使用MC类形式太多,不利于语言能力培养。由于MC试题在高考卷中题数多,分数比例大,诱使广大英语教师教学和训练中大量采用该形式,这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考试在改革,MC试题的题量在减少,趋势还会加大。但不能把MC定为元凶,国外试题也有很多MC,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坚信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考试中肯定能获得好成绩,这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优秀教师虽然也会把升学率当回事,但他们不仅仅关注升学率,他们也会关心学生的语言能力,关心学生能否听得懂,读得懂,说得出,写得出。能用英语与人交流沟通,是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鲜剂。
英语课程要学习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培养能力(包含语言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都是英语课程赋予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考试改革的蓝图是值得期待的,有关部门已计划建立国家英语能力测评体系,并正在研制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国家英语题库建设,提高教师对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的认识。
李静纯
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员,外研社歆语工程讲座培训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特提出几个建议:以高中为例:两年以练“体能”为主,放开学生思路,让他们纵横驰骋,穿插一些考试技能训练。最后一年,依托“读”、“写”两桩事,只练思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重要概念就可以把素质教育和必要的选拔性考试结合起来,因为这两大方面的核心品质都可以统称为问题解决。真正学会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也就必然包括考试问题,升学问题,谋职问题,但是,基础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的问题解决能力决不限于此。它还包括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如何做一个好员工,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爸爸),如何做一个好奶奶(爷爷),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生命、面对未来。这些都是英语教师要让每一个英语学习者学会的能力。
刘道义
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很多学校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确实能够得到高分。既有能力又有成绩,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问题就是在于教师的思想,没有充分的解放。常常受考试的指挥棒指挥。而不是真正按照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来进行教学。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如果能摆脱这个思想的桎梏,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人,都能够按照真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主导教学,那必然能培养出能力强,分数高的学生来。
11月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基础外语教育》杂志作为学术支持、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协办的“2019第二届全人发展与智慧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