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钱敏汝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在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钱敏汝就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做了发言。钱敏汝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全球化行为,在新的时代,应该同时培养学生及学科的核心素养。

钱敏汝

图为钱敏汝在论坛现场致辞

  今天有幸应邀请,来跟大家分享我这几年参加的教育部项目及其重要意义,同时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新的信息。

  现在是一个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我想用框架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和阐释这个最新发展。在我的报告中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新”,一个是“强”。

  不久前闭幕的“十九大”向世界宣告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就意味着新的历史方位,那么这个方位有多大,方圆又有多厚多宽。我觉得还是引用“十九大”报告的原文来解读更好。

  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的多语言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也都是因为在进入这个新时代征程上,我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要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个“新”字,就是我今天的主题词。

  我们在制定课标的过程当中,源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同时也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了一些调研。我们走了很多的学校,包括普通中学、外国语学校,甚至一些大学。

  在调研中,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说“德语学科组来了,使我们知道了教育部有这个项目。德语学科的老师们提出的核心素养很不错,可是在全国实现容易吗?”我就半开玩笑地说:“仅凭我们德语学科组提出这样的想法,教育部会给我们开介绍信到您这儿来调研,惊动这里的教育局和省教育厅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项目或者说研制项目,这是一个全球行为。”

  为什么说是全球行为?因为别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先我们一步开始了核心素养的制定。中国是个地缘广阔、人口众多的教育大国,所以我们也必须为此尽责任,开展调研,然后制定我们自己新的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

而这个方案最终形成的,也就是我这里要说的核心部分,那就是核心素养。简要地说,核心素养连接着四个方向:

  1. 核心素养首先指向“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到来。

  2. 核心素养也意味着新时代的育人导向,也就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讲到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我们这么做,为的是培养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新一代。 

  4. 核心素养的新目标,则是这十六个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钱敏汝

  中国的核心素养并不只有一套,这里面既有国际的新动向,也有中国的新方案。

  首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可以简单地称为“全人教育”。

  我们在以往总是说全人是不可能有的,哪儿有一个错不犯、先知先觉的全人?但这里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要求学生一个错不犯,而是希望学生要从错误当中学会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这就叫以问题为导向和探究性地学习。同时,我们也不是说要学生做到先知先觉,而是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全人教育”是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除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外,我们还凝练出了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别的国家只有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国家却有两套,一套是学生发展素养,一套是学科核心素养。但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进入中学的二十个学科,不管是不是高考学科,在最新的课程改革中都制定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中学多语言教育的六个语种最近统一了学科核心素养,我这里做个简单介绍,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这两套核心素养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相辅相成、互动互融、协同增效。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钱敏汝

  而这只是一个顶层设计,具体又如何实施呢?我想用下图中的这个框架来大致细化一下。

05

05

  虽然这个框架包含了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学科本质”“培养目标”“能力领域”“知识内容”“课程构架”“测试评价”六个组元,但在整个框架外却是虚线,这表明我们整个方案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开放性。它不是封闭的,也不止于此。在这里,我只是将重中之重列了出来。

  在这里,核心素养仍可用下图归结为连接四个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钱敏汝

  具体来说,仍是上指国家方针、优秀经典、新型理念。今天其他的报告里已经不约而同地把中外的优秀经典列举了一番,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的教育思想,欧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就不再具体地列出来了。

  但我在这里还想补充说明一个跟“十九大”连在一起,也跟“一带一路”连在一起的非常好的理念,那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和教育的现代化,眼睛不能只看西方。

  其实,西方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愿意来看看东方,尤其是看看东方的经典思想。因此,我们不要觉得讲中国故事,讲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事儿。

  其实我看了很多国际会议文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越来越多地折射出“有教无类”这个思想。可以说,孔子的这个学说今天得到了国际上很大范围的认可。例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教育的使命被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

  在上图的框架里,左边的横向指向了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主题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性的学习,多样性的学习。这些在高等教育里常见的学习类型,现在也进入到中学的课堂。右边的横向则指向了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等等。

  框架的下方连接的是课程、教材、测评、线上线下的话语活动。这样的途径和活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我想我们大家应该一起来琢磨。

  那么,实现多元融合的一体化多语教育方案的实现方式和贯彻途径又有哪些呢?在实地采访与较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但科学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开展多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而且也深入研究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多语教育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

  同时,依据别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课程性质,培养目标等等。

  最后合理确定了不同阶段的课程结构和不同层次内容容量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等等。

  汇总起来,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型来概括,这就是多元融合的一体化多语教育方式和途径。上面是政策和方针,两侧是学和和理念、条件和设施,下面则是这三方面汇聚而成的方式和途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钱敏汝

  最后,我来谈一下多语教育的意义,为何说这是新时代的需求。这里我引用人民网的一篇以“提高国家语言能力迫在眉睫”为题的报道。其中指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规划的实现,要以语言沟通为前提;语言是人类最根本、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相通,才能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那么,什么叫国家的语言能力、社会的语言能力和个人的语言能力,这篇报道里也给出了定义。语言能力作为个人语言能力,也就是他的母语能力和多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指各种职业、专业语言能力;而国家语言能力,是行使国家力量时所需的语言能力,比如说反恐维稳、海外维和、远洋护航等国际合作。

  我这里还想引用一篇文章,是《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在2014年登载的一位尼泊尔语言学教授撰写的论文,题为“尼泊尔教育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创新——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经验及启示”,这篇论文不但让我对这篇文章中所述及的前瞻理念和恰当方法刮目相看,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有些现在正在形成的见解之正确和全面,即现在不仅仅要向西方学习,而且也要向这些非发达国家学习,并看看这些非发达国家是怎样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这样,才能丰富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这篇文章指出,多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新方法,可以提升教育效果,实现素质教育。而且多语教育还有其他优势,一方面,世界上各项研究证实,初期用母语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好的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多语使学生在特定的学科和领域表现更出色,更有创造力,认知水平也较高。

  最后,我想说的今天的结语暨今后的序言是:世界教育改革将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总体发展趋势从输入驱动转为输出驱动,同时从注重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关注在此基础上的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环环相扣,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在新时代由大到强的方向盘和指路标,倡导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梦”,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共筑国家梦、民族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新的时代赋予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新任务、新内容。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多次参与教育部项目,北外钱敏汝教授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